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中國體育報》

體育助力經濟轉型 辦賽權限下放帶來幾何裂變

豐佳佳
2018年12月25日08:34 | 來源:中國體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體育助力經濟轉型 辦賽權限下放帶來幾何裂變

  競賽表演產業作為發展體育產業的有力抓手,是近年來受益體育改革紅利最為顯著的一角。自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件),提到的“以競賽表演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各類體育賽事……引導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到當年年末國家體育總局公布《體育總局關於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體育總局關於印發“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競技體育重要賽事名錄”的通知》和體育總局關於印發《在華舉辦國際體育賽事審批事項改革方案”的通知》,四年來,得益於體育管理部門“簡政放權”,全國的商業型賽事從規模到數量均實現跨越式發展,激活后的競賽表演產業正加速航行。

  激活市場 商業性賽事蓬勃開展

  中國體育賽事審批制度由1995年出台的《體育法》直接授權,國家自此開始對體育競賽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很長一段時間,體育賽事“批文”嚴重阻礙了社會力量辦體育的熱情。體育部門順應市場呼聲,取消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后,實現了社會資本在體育領域空前活躍。

  與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同步推出的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鼓勵發展職業聯盟等改革措施和方案充分展現體育行業改革的態度,幾項措施的落地真正打破了體育賽事資源壟斷,激活體育市場,也讓更多人參與體育、辦體育。最直接的表現是馬拉鬆、登山、徒步、房車露營、電子競技、自由搏擊、足球表演賽等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激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全年辦賽超過1000場,產業總規模超過700億”的馬拉鬆項目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正是體育部門“簡政放權”的成果,社會組織、社會資本的涌入為項目的產業化提供了強勁動力,在專業的賽事運營機構推動下“馬拉鬆”已成為二線以上城市的標配。

  帶動消費 體育促區域經濟發展

  在46號文件頒布之前,中國的體育產業呈現制造業一枝獨秀,其他細分領域皆為“藍海”的狀態,產業結構不健全也導致在2013年的第三次經濟普查中依舊採用概念界定略顯粗糙的“體育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普查的結果顯示2013年體育產業佔GDP比重為0.41%,相比2008年有明顯回落。而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產出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8.7%,其中2016年增長速度是11.1%,平均下來約為14.9%。以2016年為例,當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為1.9萬億元,其中體育健身休閑業和競賽表演產業兩者約為67比33,競賽表演產業約為6200多億元。

  政策利好下,體育競賽表演業近幾年良好的發展勢頭也推動了體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體育與文化、旅游、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互動融合也使體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市場化運營的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融資渠道的拓展,也使地方體育賽事成為真正帶動城市經濟總值增長的引擎。脫貧攻堅的決勝期,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已成為許多中小城市謀求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賽事應運而生,龍舟、冰雪、攀岩、皮劃艇等小眾項目在中小城市找到沃土,在豐富的賽事帶動下,運動人口實現顯著增長。

  厘清障礙 服務體育產業再升級

  “放權”是管理的第一步。在推進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的“放”與“管”必須合理銜接。

  體育競賽表演,尤其是大中型體育賽事活動常涉及公安、環保、消防等多個部門,在取消賽事審批的初期,由於配套的監管文件和落地政策滯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賽事發展處於混雜無序狀態。甚至出現一些自行車、馬拉鬆賽事在體育部門“開綠燈”后,卻因公安、消防的關卡半路夭折。

  而當前國內體育賽事也呈現出管理水平不高,總體規模不大,大眾消費勢頭不強的現狀。作為取消商業性群眾性體育賽事行政審批后的配套必要措施,2018年5月體育總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將取消體育賽事的賽前審批和全面加強賽中的監督管理連在一起,實現了效率與質量並重的健全流程。也為社會資本辦賽進一步厘清障礙,營造了健康的產業環境。

  各類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文件的頒布與配套措施的落地,折射出中國體育產業政策護航由粗放到集約、由單一的事先行政審批到全程監管服務的全面轉型。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指導意見》在明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的政策后,也讓“建立產品豐富、結構合理、基礎扎實、發展均衡的體育競賽表演產業體系”照進現實。(轉自12月25日《中國體育報》01版)

(責編:趙欣悅、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