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再出發的偉大時刻已經到來
原標題:中華文化再出發的偉大時刻已經到來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進行了頂層設計,具有裡程碑意義。這標志著我國終於有了一個確定的文化發展戰略,中華文化再出發的偉大時刻已經到來。
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是中華文化從根本上塑造了中華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深刻揭示出了一個基本事實: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
世界歷史上大多數民族都重視種族血緣,具有種族排他性,而中華民族卻秉承“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精神。歷史上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跨越了血緣種族、跨越了地緣界限的文化國度。從深層來看,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文明概念,絕非一個純粹的版圖和疆域概念。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族組成的復合體,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更是與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終於形成現在多個民族和諧統一的大家庭,聯結這個大家庭的主要紐帶就是共同的文化:中華文化。這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隨著歷史進程的延展而不斷加深加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基與血脈。可以說,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根源在於中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存續的命脈所在。世界上許多曾經在人類歷史上寫下輝煌篇章的大國,如羅馬帝國、波斯帝國、拜佔庭帝國、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它們之所以在短暫輝煌之后即歸於消泯,而且沒有再爬起來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乏強有力的文化紐帶﹔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人類歷史上成為文明傳統從未中斷、不斷再創輝煌的民族,重要原因就是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盡管經歷了所謂“五胡亂華”那樣長達近400年的大分裂,但最終仍能重新聚合在一起,而且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其根源在於中華文化的“化合”“凝聚”功能,消弭、整合了民族和國家的分裂。對此,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指出,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國都消亡了,惟有中國源遠流傳至今,這是什麼樣的凝聚力?這是儒家(忠孝仁義)教育的結果。否則,早已七零八落,不知變成多少個小國家了,中國就成為第二個印第安,納入歐洲人的版圖了。一句話,沒有中華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存續和發展的根本維系力量。
文化自信包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首先來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意見》所指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但近代以來,由於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中華文化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甚至被視為一種邊緣文化、落后文化。西方文化備受推崇,傳統文化遭到猛烈批判,被視為社會發展的包袱和障礙。可以說,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傳統文化處境艱難,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出現了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恢復和重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中強調弘揚傳統文化,提出“四個講清楚”: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這“四個講清楚”實質上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之中,為文化自信的提出作了鋪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曲阜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重要講話把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貫通起來,把當代中華文化根基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學術等一切帶有中國標簽、中國印記的事物,都具有了無比廣闊的發展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闡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四個講清楚”到“四個自信”可謂一脈相承,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四個自信”理論的提出,宣示了黨中央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2017年年初出台的《意見》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話精神,為重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意見》闡明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意義,確定了深入闡發文化精髓、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等幾大任務,規定了有效的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這是繼“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之后,黨在思想文化領域實施的又一項重大工程,既合乎形勢又順應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將由此開啟新的航程。
迎接中華民族的文化興盛
中華文化的創造發展,將推動人類文明的重新定向,有望迎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興盛。
中華文明曾長期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地,但是明代中后期以來,中華文明卻走了下坡路。近500年的人類文明演進和全球化進程,基本上是在西方文明主導下完成的。而目前,西方文明面臨重大挑戰和危機,生態危機、道德危機、霸權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使人類社會沖突不斷,嚴重威脅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危機是由西方文明的思想基因和內在邏輯決定的,單靠西方文明自身難以根本克服。而中華文明將在新時代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盛首先要立足於中國,以中國為本位。我們不能搬用模仿西方的人文主義、自由主義,而拋棄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要使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基本價值再生。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社會理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都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的表征。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基本價值的再生,不僅有助於中國夢的實現,也將有助於人類共同價值的重塑,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盛要求中華文化必須與世界其他文化展開積極對話。當今世界,文明對話正逐漸成為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史,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乃是歷史上世界文明對話與交流的佳話。今天,中華文化亟須加強與其他文明的對話,積極參與推動世界文明新秩序的建構。中華文化要獲得世界性地位,必須與西方文化就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度對話,用中華文化的獨特智慧提供一套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可行性方案。中華文化在未來世界文明的演進中必將發揮引領作用。
中華民族的文化興盛不是向傳統的簡單回歸而是更高層次的創造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要在與一切人類文明積極成果的交流互鑒中,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意見》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化現代化,意義深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中華文化的復興傳承,不僅有中國意義,更有世界意義,中華文明將與世界各國文明一道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精神資源,揭開世界歷史新的一頁。
(作者系山東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