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人民日報體育部>>鄭軼

十三歲中國杯帆船賽 優質本土IP的全球突圍

2019年11月15日10:08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深圳11月14日電(記者鄭軼)深圳大鵬半島,被譽為中國最美海岸線之一。水清沙白,碧浪潮涌,目之所及皆是美景。每個金秋時節,這裡總會上演同樣的景致——彩帆點點,桅杆林立,百舸爭流。越來越多的人記住了一個名字:中國杯帆船賽。

在中國帆船運動發展史上,中國杯的誕生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一個個“第一次”由它書寫。第一個以“國字頭”命名的大帆船賽、第一個進入國際帆聯賽歷的大帆船賽、第一個榮膺亞太地區最佳帆船賽事的中國品牌……創始於本土,立足於世界,中國杯駛出一條“時代加速度”的軌跡。

漫步在碼頭,中國杯帆船賽創始人、首席運營官曉昱時常回想起過往的歲月。14年前,她和多名深圳帆船愛好者駕駛一艘12米長的新型雙體帆船“騎士號”,從法國拉羅謝爾出發,途經26個國家和地區,航行1.1萬海裡,直至抵達深圳。這個國內民間首次大型洲際航海活動被命名為“縱橫四海”。

騎士號,寓意“夢想和冒險”﹔縱橫四海,向往“詩和遠方”。勇士們歸來后,將浪漫的情緒變成希望的種子,2007年,中國杯帆船賽誕生,一辦就是13屆。

以往多年,帆船運動在國內局囿於“貴族”標簽,被視為有錢人的游戲,民間賽事更是寥寥無幾。普通人對帆船知之甚少,如何破解“小眾圈層”成了帆船中國化的最大難題。

在中國辦體育賽事,移植國際品牌無疑是性價比高的選擇,畢竟成熟的模式有章可循。但曉昱明白,復制歐美國家的模式在中國行不通。“西方有幾百年的航海歷史,我們隻有鄭和一個孤獨背影。”群眾基礎的鴻溝、航海文化的差異,注定中國杯必須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

“中國杯絕不只是一個賽事,而應該是‘帆船+文化’的載體,是真正的濱海生活方式。我們的目標,不在於獲取商業利益,而在於辦出百年賽事。”這個理念,深深扎根在中國杯的基因裡。

“磁石效應”推動帆船圈良性循環

自力隊船東龐輝,被業內稱為“中國航海教父”,國內數得上名的船長、水手大多在這支船隊學習訓練過。2007年,龐輝首次率船隊來到中國杯,結緣十三載,成為唯一從不曾缺席的船隊。

在親身見証賽事成長的龐輝看來,中國杯從創辦之初就站在了高起點,專業化運營在接軌國際的同時,又兼具本土特色。組委會分兩年購買了30條博納多帆船,打造亞洲地區最具規模的統一設計組別賽,並和香港皇家游艇會建立合作。這一策略大獲成功,為中國杯持續吸引國內外優秀船隊、水手增添重要籌碼。

中國杯叫響了“金字招牌”,影響力與日俱增。2019年第十三屆比賽,參賽規模已拓展到32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名船員,其中不乏參加過美洲杯、沃爾沃、克利伯等國際帆船賽的大牌水手。當越來越多頂尖高手主動加盟中國杯,交流技術、競技互動,這個藏龍臥虎的平台也就在世界帆船圈佔據一席之地。

參賽陣容星光熠熠,但中國杯的眼光不只是“向上”,中國選手的參與度被視為另一個重要指標。游牧虎·廣州雲帆隊今年首次獨立組隊參加中國杯,一舉奪得IRC-C組冠軍,船上隊員均是業余水手。像這樣“全華班”的新鮮面孔在中國杯屢見不鮮。

“以前很多船東還有點玩票的心態,但玩著玩著變成真正熱愛,投入很大精力和資金,換更專業的賽船,對帆船的參與深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曉昱以游艇會數量舉例,中國杯創辦時深圳隻有一家游艇會,現在賽場周圍就有4家,國內總共有150多家。

中國杯的“磁石效應”,推動著帆船生態圈的整體向好。更多企業、船東願意邀請高水准國際選手參賽,賽隊打出好成績,給予中國船員培訓和成長的機會,中國船隊到國際賽事交流增多,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目前,中國杯的本土船員參賽比例達到一半以上,自帶船隻的船東數量已經翻倍。

與中國杯的成長同步,國內帆船賽事和民間帆船俱樂部的激增令人振奮。人們漸漸發現,玩船並沒有高高在上的門檻,沒有船也能參與,不在海裡也能玩。2019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帆船賽達到七八十個,帆船俱樂部數百個。從濱海到內陸,從海洋到湖泊,勾勒出帆船運動遍地開花的場景。

“中國帆船運動起步晚,但帆已經升起,再大的困難也擋不住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主席張小冬表示,中國杯作為一個有品味、高端的國際體育賽事IP,如同一張動態名片,讓世界見証中國力量,堅定了我們向帆船大國邁進的信心。

當“吃螃蟹的人”探索本土辦賽模式

在中國帆船圈,中國杯扮演著領航者的角色。“單純引進國際成熟賽事品牌,辦完留不下長久的資產,我們以國字頭命名帆船賽的初衷,就是想摸索出一條本土辦賽模式。”曉昱說。

中國杯從創辦伊始,就著手培養自己的賽事管理、執行團隊,孵化了帆船培訓、賽事直播、賽事組織、賽事媒體等多個專業公司。這些公司承接整個帆船產業鏈的項目,具備自我造血能力,並向外輸出賽事管理經驗。不為辦賽而辦賽,日常持續推廣帆船運動,使得中國杯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經過13屆賽事的磨礪,如今的中國杯已然形成一套中國人自己建立、得到世界帆聯認可的國際化賽事服務體系,其中包括辦賽模式、口岸通關、帆船登記、教育培訓等各個方面,這在國內體育賽事中是非常罕見的。

世界帆船聯合會副主席溫·斯科特·佩裡,4年前和船隊第一次參加中國杯,如今再次到來,切身感受到賽事服務、運營組織的全方位進步。更彌足珍貴的是,中國杯不只是賽時幾天熱鬧,非賽期通過帆船旅游、企業帆船拓展訓練等商業運作,潛移默化植入帆船文化,培育帆船氛圍。

不斷當“吃螃蟹的人”,賦予中國杯屹立潮頭的地位。帆船觀賽一直是個難題,中國杯的舉辦地遠離市區,即便有穿梭巴士,受限於碼頭的承載量,一屆比賽數以萬計的現場觀眾已屬不易。2015年中國杯率先實現全程直播,移動終端在線觀看,徹底打破了時空界限。中國杯倡導“全家一起去航海”后,不少帆船賽事也追隨步伐,“大手拉小手”概念在國內蔚然成風。

這類創新不勝枚舉。中國杯某種意義上如同風向標,提出的創意、積攢的口碑,在帆船運動中國化的加速度中,激發著整個生態圈的活力。曉昱表示,中國杯並不懼怕其他賽事的崛起或競爭,更願意做一個平台,聯手帆船圈共同做大蛋糕。

與國內大多數自主品牌賽事一樣,中國杯在媒體版權和門票方面收入受限,更多依托於品牌贊助體系。經過多年精耕細作,目前中國杯孵化的一些培訓公司已經開始盈利。

在曉昱看來,帆船背后的產業鏈是最大的富礦,船艇制造維修、碼頭的建設維護、青少年帆船培訓、高端體育旅游等一系列領域亟待開掘。百慕大舉辦美洲杯投入6410萬美元,帶來3億多美元回報。英國小鎮考斯平時旅游業收入隻有150萬英鎊,但僅僅帆船周7天收入就達到310萬英鎊。以此對照,中國杯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潛力令人期待。

“這十幾年來,中國帆船運動發展神速,但因為起點低,與歐美國家依然差距巨大。這意味著追趕需要花很長時間,但另一方面,也預示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曉昱說。

培育“帆二代”搭建人才金字塔

“帆船伴隨我的成長,希望未來某一天,我可以躺在帆船上看到星辰與大海。”如此詩意的話語,出自一名8歲小水手之口。第十三屆中國杯,在成年水手御風揚帆的同時,另一個賽場的124名少年水手也在劈波斬浪。

為了培養“帆二代”,中國杯2014年首創青少年公開賽。兩年后,開始推廣SEED公益計劃、帆船進校園等活動。中國杯帆船賽青少年項目負責人伍波濤表示,這是為青少年從單人艇向大帆船運動員過渡搭建成長通道和晉升平台。“我們鼓勵更多俱樂部、學校隊伍參與中國杯,為中國帆船運動注入新鮮血液,澆灌萌芽,同時完善培訓體系,搭建好整個人才金字塔。”

來自南京的採亦宸在本屆中國杯青少年OP女子組比賽中“一騎絕塵”奪冠,5輪比賽4輪第一。而在她最初接觸帆船時,幾次被大風嚇哭過,讓教練拖上岸。這些困難並沒有折損她對帆船的熱愛,在南京玄武湖日復一日的練習中,她從柔弱小女孩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業余運動員,真正領悟到堅持的意義。

在青少年中播撒帆船種子,是中國杯一以貫之的理念。一個孩子玩船,能帶動一個家庭參與,不僅收獲帆船技能,更延展“體育即教育”的理念。這些從小結緣帆船的孩子,長大不一定從事專業競技,卻可以養成帆船愛好,而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的團隊協作、勇於探索等品質,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如何讓孩子們一年四季都能玩船,中國杯花了心思。走進校園開設選修課、第二課堂,開發航海有聲讀物,編制帆船教材和課程,拍攝動畫片,舉辦訓練營……可以預見,這批“帆二代”將成為夯實中國帆船人口的中堅力量。

伍波濤介紹,中國杯與很多學校開展了多年合作,已經形成了學校建隊、俱樂部輔助訓練的模式,現在已經到了收獲階段。本屆比賽,南京外國語學校隊、廣州貝賽思學校黑貝帆船隊均戰績不俗,以學校為單位參與帆船運動未來有望成為主流。

“歐美有600多年的近代帆船史,這是無法逾越的時間成本。我們的追趕,首先要讓更多孩子從小有機會接觸帆船。”中國女子環球帆船第一人宋坤說,看著少年水手在一次次沖向終點的過程中穿越風浪、超越自我,中國帆船運動未來可期。

跳出“小眾體育圈”輸出人文價值觀

“哈嘿呀,嘿呀哈!咋地啦,牙疼啦?換人嘛?上船呀!”碼頭上,“遼河口號”造船匠人李生基放開嗓子,用濃重的東北鄉音唱響漁民歌謠。在他身后,停泊著8艘木材打造的中式傳統實體帆船。而一年前,這些船還是一個個模型。

上一屆中國杯成功舉辦了“尋夢中國帆”巡展,展出了21艘中式船模。而后,中國杯與中華傳統舟船協會合作,花一年時間復原了其中8艘中式帆船。畫圖紙、選木材、做造型、制作零部件、上色……經由老匠師的巧手,這些古老木船仿佛穿越時空,在現代科技帆船的桅杆間,來一次古今文明的碰撞交匯。

“挖掘整理造船工藝,是想把中斷幾百年的中國舟船文化,通過中國杯的賽事平台接續起來。”中國杯帆船賽首席執行官鐘勇表示,無論是中式實體船的巡航表演,還是造船匠人的故事分享,都在打開一扇窗,讓世界重新領略中國航海的歷史韻味。

航海文明的傳承與航海精神的傳播,一直被中國杯視為己任。“帆船是一種國際社交語言,通過帆船讓人與自然共通,人與人共通、文明與文明共通。”曉昱認為,中國杯發展到現階段,已不在意規模的擴張,而在於輸出超越體育范疇的價值觀和人文內涵。

13年來,從“追心中的海,逐世界的夢”到“全家一起來航海”,再到今年的主題“擁抱藍水 零碳航行”,折射出中國杯賽事理念和重心的轉變。2007年至2015年,國內帆船運動處於探索階段,中國杯希望通過搭建平台,讓帆船運動不再遙遠﹔2016年至2018年,水上運動日益大眾化,越來越多的家庭走向海洋,中國杯的重心也轉移到青少年。2019年,在大力發展藍色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中國杯呼喚更多人加入環保公益行動,讓城市與大海共生共榮。

走進本屆中國杯賽事村,藝術家打造的可回收形象牆,科普小課堂和環保分享課堂,瞬間拉近了普通人與藍色文明的距離。組委會聯合海洋公益機構、環保機構,打造“零廢棄“環保賽事。賽事期間回收的可再生資源,制作成”來自海洋的禮物“再生商品,全部利潤捐贈給公益項目。

當“帆船”遇見“生活”,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中國杯每年一度的“海尚嘉年華”早已成為當地“爆款”。御風者遙控帆船館、海洋圖書館、漁網再生互動……一系列好玩的活動如火如荼,從線上到線下,吸引了公眾眼球。

中國杯孜孜以求的,正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讓更多人踐行親海的生活方式。如果說,過往中國杯多借助“藍色盛典”頒獎精英階層擴大影響力,而今這項賽事更看重與“普通人”的互動,與城市的關聯。正如曉昱所言,讓千千萬萬家庭找到屬於自己的藍海。

扎根“普通人”與城市發展彼此成就

我們與海的距離,將是我們與世界的距離。13年來,中國杯一直在思考,這項帆船賽的精神內核是什麼?效應延伸能到達多遠?在城市發展中又扮演什麼角色?

中國杯誕生於深圳,與這座濱海城市的DNA天然契合。無論是氣候、地理條件、海岸線資源,還是城市氣質、市民愛好,帆船與深圳可謂“天作之合”。作為國際主流運動,帆船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不斷為深圳提升文化軟實力注入活力。

隨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新定位,“海洋”在深圳騰飛的藍圖中佔據越來越重的分量。新的機遇推動著中國杯再度起航,推出澳門杯帆船賽、主辦粵港澳青年帆船聯賽……大灣區帆船界的民間自發頻繁交流,正逐步成為推動海洋資源整合、航海文化共通、生活方式融合的新生力量。

在國外有種說法,一個地區的桅杆數量決定著經濟發展指數。中國杯作為優質帆船賽事IP,早已跳出體育競技的單一模式,延伸到一個集結文化、藝術、科技、經濟於一體的多元化平台。“帆船可以+旅游、+文化、+地產,能帶動消費、就業甚至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的轉型。推動整條產業鏈的發展,是帆船與其他運動最大的區別。”曉昱透露,目前中國杯已明顯帶動深圳及周邊的產業群發展。

在美國有1700多萬條船艇,但在中國,帆船數量不足萬條。如此巨大的差距,與中國的人口基數、高速發展的經濟並不匹配。這其中,固然有公共碼頭稀缺、海洋文化薄弱等客觀因素,但隨著民眾健康、環保意識的覺醒,濱海生活方式正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和認同。而這,也是中國杯持續發力之處。“在打造海洋名片的進程中,中國杯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讓更多人心懷藍色夢想,享受健康人生。”談及未來,曉昱滿懷信心。

13屆比賽,彈指一揮間。因為帆船,我們在中國杯相遇,這面承載光榮和夢想的帆,已然迎來新的東風。

(責編:楊磊、張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