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娃娃抓起”怎樣落到實處(體育大看台)

——把脈三大球·青訓篇

本報記者 陳晨曦 孫龍飛 范佳元

2019年12月12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今年世界杯,女排登頂萬眾歡騰,男籃失利嘆息無數,男足出線之路依舊荊棘密布。足籃排三大球,關注度高、影響力大,是建設體育強國不可或缺的內容。三大球也是最早啟動職業聯賽改革的項目,但20多年過去,發展水平參差,總體而言難如人意。問題出在哪裡?

  校園如何普及,青訓如何提高,聯賽如何固本培元,社會化發展模式如何建構……諸多問號背后,“規律”是時常被提起的一個詞。從認識規律、尊重規律到把握規律,知易行難。本版從今天起推出“把脈三大球”系列,了解參與三大球各方力量的心得感受,共同探討改革發展之路。

      

  “從娃娃抓起”,是振興三大球的共識。這些年的實踐中,卻有不少需要反思之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男足和男籃成為中國體育職業改革的先行者,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職業聯賽,深刻改變了三大球的發展模式。與此同時,三大球的發展根基,已經存在隱患——由於隊伍培養成本較高,專業競技體育三級訓練網在基層體校這個層面已經砍掉了一大批三大球隊伍。職業聯賽能否承接過往的青訓體系,校園優秀苗子的上升之路如何打通,都成為新舊模式轉換中難解的題目。

  新舊青訓模式之間有斷層

  足球職業化改革以后,俱樂部和社會力量逐漸取代體校,成為后備力量培養的主力軍。進入21世紀,職業聯賽一度因假賭黑陷入低谷,影響了足校的生存,踢球的孩子銳減。北京市校園足球協會副主任、原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副董事長張路回憶:“我做過調研,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每期全國12歲年齡段踢球的孩子也就是一萬人。”如果沒有老教練徐根寶在上海崇明島拉起一支青少年隊伍,以及山東魯能、浙江綠城幾家俱樂部堅持青訓,中國男足無人可用和成績下滑的局面或將更為嚴重。

  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副總經理張智君說:“兩三年前,俱樂部在北京選拔球員的時候,相應年齡段能進入教練視野的小球員不超過50個。而在全國很多地方,情況還不如北京。”后備力量的“荒漠化”,直到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出台之后才逐步好轉。不少足球人已有共識,2005年齡段以后的球員,無論踢球人數還是技戰術水平都呈現上升的態勢。

  后繼乏人的情況,在籃球和排球項目中同樣存在。中國籃協不久前舉辦U17(17歲以下)訓練營,遴選了110名球員,基本代表了2002—2003年齡段的最高水平,但缺少有特點和能力突出的球員。雖然校園裡打籃球的孩子非常多,但職業球員的數量和質量並沒有相應提升,顯然,青訓層面出現了問題。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鐘秉樞說:“三大球國家隊的成績是和這些年的青訓連在一起的。可以看出,在傳統的‘三集中’(住、學、訓集中)訓練網萎縮以后,取而代之的青訓模式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不多。”

  練球還是讀書是道選擇題

  上周末舉行的中超2019賽季頒獎禮上,山東魯能隊球員段劉愚躋身聯賽最佳新人候選人之列。這位在聯賽和國奧隊中嶄露頭角的年輕球員,出自深圳翠園中學高中部“競賽班”。深圳翠園教育集團總校長韓冬青認為,校園培養優秀球員的發展模式“要比體校更長遠,對孩子一生的發展也更好”。

  競技體育的高淘汰率,是青少年球員和家長必須考慮的風險。學校由於掌握教育資源,尤其是升學方面的優勢,對孩子和家長無疑更具吸引力。

  今年夏天,北京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樂部的7名高三學生接到了一家中超俱樂部的試訓邀請,但家長都希望孩子先參加高考。高考結束,7名球員被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錄取,最終沒有一人選擇試訓走職業足球之路。三高俱樂部秘書長李連江也頗為無奈:“這幾個孩子有的甚至具備國青隊水平,就此與職業足球告別。我們很多好苗子沒有出現在足球青訓系統之內,但也要理解學生和家長的選擇,畢竟職業足球這條路不好走。”

  另一方面,校園在培養高水平足球人才方面的短板也顯而易見。缺少高水平教練、高水平賽事和完備的各項保障,遼寧男籃總經理李洪慶說:“基層和學校的合格教練奇缺。總體而言,校園還達不到職業梯隊的訓練要求。”

  對此,鐘秉樞建議:“體校和職業俱樂部可以幫助學校的訓練體系快速成長。原來學校體系裡隻有體育老師,沒有教練。如果兩者結合,把教練引入學校,值得探索。”

  體育教育兼容仍然不容易

  近幾年,教育和體育部門都在三大球特別是足球的后備培養上開始發力,但運動員注冊、賽事體系等如何兼容,依然存在挑戰。

  北京市足協副秘書長陳長虹說:“青訓的發展要有一條主線,制定清晰的訓練思路、統一的訓練方法、完善的青少年賽制。現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標准不統一。”李洪慶認為:“青訓還缺乏頂層設計,比如統一的教學大綱,球員成長中的水平測定等。”

  三大球職業化改革中,學校與體校,學校與職業俱樂部、社會俱樂部聯辦的模式在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探索。讓孩子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不脫離基礎教育,是各方共識。

  張智君說:“國安梯隊在12歲以后開始‘三集中’,與北京牛欄山一中合作,上午學習,下午訓練。一周安排4次訓練,時間不長,但強度很大,為的是讓孩子有更多時間完成文化課學習。在12—16歲這段時間,教育肯定不能缺位,這不僅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選擇,也決定了他們的‘球商’。”

  青少年運動員在攀登競技體育這座金字塔的過程中,教育部門用“教”為孩子的成長托底,體育部門運用專業資源和優勢提升訓練水平,社會俱樂部等則部分承擔起“連接”的功能。鐘秉樞表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大球青少年培訓體系,覆蓋學校、體校、職業俱樂部、社會俱樂部等,多元主體各司其職,以此形成體教融合、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這應當是努力的方向。”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2日 15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