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北京2022年冬奧會

從長城到雪國——駛向冬奧的中國速度

2020年02月05日08:0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 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緩步走上主持台。數千公裡外的北京,京張高鐵路基專業負責人張世杰和他的團隊圍在電腦前,屏息凝神。

巴赫打開信封,“北京!”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屬於北京!張世杰和同事們振臂歡呼!

同一時刻,在位於北京延慶的八達嶺長城腳下,京張鐵路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守著值班室。門外那條一百多年歷史的鐵軌,寂靜如常。

長城腳下

1908年,天津青年學生被來自西方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吸引住了,他們發出了后來廣為流傳的“奧運三問”。那被認為是中國人奧運夢想的起點。

同一年,青龍橋站建成。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的詹天佑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在難度最大的南口至八達嶺段,他借鑒外國經驗設計了“之”字形線路,得以克服33‰的大坡度,八達嶺隧道的開挖長度也縮短了四成。青龍橋站就位於“之”字線的折返點,軌道在這裡一進一出,形似漢字“人”。

楊存信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他的父親1951年調到青龍橋站,他1962年出生在這裡。雖然不喜歡父親按部就班、不分晝夜的工作,但沒有更好的選擇,1981年父親退休,19歲的楊存信還是回到青龍橋接了班。

也是那一年,在京張鐵路另一頭的河北張家口,張世杰出生了。火車是他童年記憶裡難忘的一部分。早年跟奶奶回唐山老家要先花五六個小時到北京,途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青龍橋站,火車要在這裡停下來換車頭。

當時小站繁忙,一天有18、19趟列車單行進京。90年代,唯一一趟去往八達嶺的列車經過這裡,高峰期一天有上千旅客上下,站台上擠滿人,往往車還沒停穩,游長城的人就扒著窗往裡跳,那是楊存信和車站職工們神經最緊張的時候。

1991年,楊存信和父親一樣,成為站長,但這完全不符合他的設想。

山坳裡長城間,青龍橋站紅瓦青檐,在車裡的人看來是個美麗的地方。車外面的楊存信卻不想待。工作簡單重復,一個班一天一夜,有車來還能出去一下,沒車就隻能小屋裡“呆著”,不能做任何一點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半夜也不能睡覺。

“要是誰從一開始就決心干一輩子,他不正常。二十啷當歲的小伙子,誰願意老在這山溝裡頭憋著。”

沒等到機會換工作,但他懂得安全責任重大,不敢有一絲懈怠。28年站長,隻在結婚那年被副站長強烈要求“照顧”,回家過了個除夕。這來自父親的潛移默化和一句叮囑:“你再不喜歡,干了就得干好。”

北京之夏

2008年8月8日,29個大腳印沿著北京城的中軸線次第綻放。世界的目光聚焦“鳥巢”。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了!歷經百年,無與倫比的北京之夏讓“奧運三問”得到圓滿解答。

那氣勢磅礡的開幕式,楊存信隻在站長室的電視上看了點。在這個八達嶺陵園角落的小站,除非來車,隻能聽到鳥叫。前些年,隨著路網發展列車提速,經過青龍橋站的車次已經逐漸減少。就在奧運會開幕前兩天,市郊鐵路S2線開通,在青龍橋做技術性停靠,車站正式告別客運功能,一下子靜了下來。

那之前的幾個月,北京市工業遺產普查團隊來到這裡,百年老站的進一步修復被提上日程。

太極圖、瓦楞鐵、女兒牆、男女分設的候車室……舊有樣貌在首都博物館專家的指導下逐一復原。第二年春天,老物件封進玻璃櫃,老照片挂上牆,站房裡辦起了展覽。生鏽的鐵軌、刻著蘇州碼子的石碑、裝有防水槽的花崗岩窗台,一磚一石裡都有故事。從小學生到外國友人,楊存信作為講解員,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

他對歷史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我出生在這兒,對周邊的東西司空見慣,但過去並不了解。”詹天佑的銅像就立在站台上,旅客能上下的年代,常有人問,“詹公天佑之象”的“象”為什麼沒有單立人?“被問得多了,作為站長,答不出來臉上就有點挂不住。”他去請教詹天佑的后人,又查閱典籍,得知這寓意“見像如見人”。

“這些歷史的痕跡,琢磨著越來越有意思。”楊存信沒再想著離開,“我想我跟這車站的緣分也就在這。”

張世杰也沒想到長大后會與鐵路結下深厚的緣分。2005年從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只是因為看上了當時單位地段的繁華,他來到北京,加入中鐵設計集團,從事鐵路路基的勘察設計工作。

2008年8月1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個星期,作為奧運重點配套工程的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開啟了中國高鐵時代。隻管埋頭畫圖的張世杰沒想到自己一腳踏進了時代的激流。

中國速度

2019年12月8日,京張高鐵聯調聯試。窗外景象飛掠而過,車廂裡張世杰和伙伴們感慨萬千。每個工點,每座橋梁,每處隧道,在哪裡發生過什麼故事,誰跟誰說過什麼話,吃了哪些苦,一股腦地翻涌出來。

十年磨一劍。

早在2009年,張世杰就開始參與京張高鐵河北段的勘察。從懷來縣東花園鎮到張家口市,90多公裡路,他和同事一步一步,走了不止一遍。那時候在他眼裡這條鐵路就是回家路,但到2015年7月31日,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那一天,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揭曉,張世杰先是一喜:“崇禮鐵路是我們的了!”——張家口是聯合舉辦城市,崇禮區是雪上項目比賽地,連通北京和崇禮的京張高鐵崇禮支線被提上日程。世界要看中國速度。

激動之后他有些擔心。“時間太緊了,兩條線路要同時開通,京張的施工圖都做了,崇禮線的設計才剛開始。”

隻能咬著牙上。2014年剛成為路基專業負責人的張世杰,帶隊一頭扎進了任務裡。“除了睡覺,就是在勘察,或者在畫圖。”單位有食堂,但實在騰不開身,他們就點外賣送到工位上。“恨不得這個飯不用吃,就直接到肚子裡。”

團隊20多人,都比張世杰更年輕。“不干大項目不知道,真的有一股無形的壓力,讓你無時無刻不自我鞭策。”

2019年12月30日,北京天寒地凍,而張世杰心裡熱流涌動。隨著“復興號”智能動車組G8811次駛出北京北站,京張高鐵正式開通。

列車一路提速,往長城飛馳而去。它鑽進綿延的山裡,從地下穿過八達嶺,與老京張線在青龍橋站交匯,為110年前的“人”字加上一橫,寫出個“大”字。

就在隧道上方,楊存信如常值班。他知道這列新時代的快車正從底下穿過,洞頂離他腳下鐵軌最近的地方隻有4米。他無法想象這是如何做到的,正如110多年前,外國人不相信中國人能憑自己的力量建成京張鐵路。

“這條鐵路的修建讓我們中國人能夠像人一樣挺直腰板站起來。”楊存信希望它始終是一個活的博物館。“今天高鐵發展這麼快、這麼棒,但是起源在哪裡?在我們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這裡!”

2022年7月,楊存信就要退休了。在站房裡度過了那麼多重大時刻,他憧憬著坐高鐵去冬奧現場。后來突然搞明白,冬奧會在年初而不是年末,還是趕不上。他有些遺憾,但很快釋然了:“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崗!”

不到1個小時,張世杰就背著雪板從崇禮太子城站下車,坐了10分鐘班車,便到了雲頂樂園。在這個將舉辦冬奧會比賽的雪場,他痛快地滑了一場,然后在傍晚回到了北京。

在自己畫下圖紙的高速鐵路上,往返老家和新家,切換工作與愛好,這樣的經歷獨特而珍貴。更讓張世杰感慨的是,他機緣巧合地趕上了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時機。到2019年底,中國高鐵營運裡程3.5萬公裡,居世界第一。“能在這個時代從事鐵路設計是很幸運的。”

楊存信也很驕傲,因為他得以見証“中國從當年的引進、學習轉變為引領世界”,得以告慰先人。

2020年2月4日,立春。

蒼山雄峻,長城偉岸,百余年隻換了人間。世界第一條時速350公裡的智能高鐵從這裡呼嘯而過,如蛟龍穿山越嶺,背負著中華民族的榮耀與夢想,駛向史無前例的“雙奧之城”,駛向必將到來的春天。(執筆記者:丁文嫻、沈楠﹔參與記者:吳俊寬、姬燁、牛夢彤、王夢、盧星吉、汪涌、丁靜、楊帆)

(責編:楊喬棟、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