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20體育扶貧>>相關政策

全面奔小康 體育怎麼奔?

王恆志
2020年03月02日14:5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年終稿|全面奔小康,體育怎麼奔?

  新華社南京12月27日電(記者 王恆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面奔小康,體育能發揮作用幾何?

  全面小康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感,抓住這一點,體育大有可為——科學的健身能帶來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人格、發達的體育產業能帶來實實在在的享受、精彩的體育故事能樹立更多的中國榜樣和留下更多中國印記。

  助力全民健康 為全面小康“打底”

  每周跑步三次,其間穿插一些力量訓練,周末還要踢一場球,這是深圳市民張偉現在的體育日常。年近40歲的他三年前還是個“胖子”:“胖就不說了,各種小毛病還接踵而至,眼看這些年身邊鍛煉的人多了,健身設施也多了,我下定決心開始鍛煉,還撿起了多年不踢的足球,現在不僅減肥成功,更重要的是精力回來了。”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隨著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中國人對全民健身和健康的理解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從“醫已病”到“醫未病”,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體育和健康之間的聯系,張偉的感受正是其中一個小小縮影。

  要助力全民健康,首先要解決去哪兒鍛煉的問題。15分鐘健身圈的打造、“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的推進、社會資本的介入、學校場地的逐步開放,讓老百姓身邊的健身設施明顯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體育場地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

  但要看到的是,雖然體育場地大幅增加,但仍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要。更科學合理布局場地建設、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場地建設、讓更多學校場地敞開大門,是關乎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環節。

  要助力全民健康,還要解決怎麼鍛煉的問題。體育健身需要加強科學指導,這就要求科學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每個健身者的圭臬,從“要教我”變成“我要學”。惟其如此,健身才能最大化發揮其正面效果,減少不當健身帶來的傷病隱患。目前看,雖然人民群眾的健身熱情很高,但科學健身的理念還很不夠,迫切需要加強。

  要助力全民健康,更要從娃娃抓起。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但目前孩子們的體質狀況不容樂觀。近年來體育在校園的重要性開始得到重視,很多項目都在校園內得以開展。讓孩子們學會一兩項體育技能、培養其終身科學鍛煉的好習慣、培育其健全人格,正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項短期看不到明顯成效的工作更需要各部門、家長、社會排除雜念堅持到底,才能在更長久的時間跨度裡為全面小康打好“底子”。

  提振體育產業 為全面小康“增速”

  從2014年到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4.6%,體育產值佔GDP比重從0.64%增加到0.94%,這意味著體育產業正向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體育產業大有可為。

  自《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布以來,體育產業就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不過,最初的狂飆突進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多泡沫,也有一些創業公司開始感受到一絲“寒意”。但另一方面,《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的發布,讓“高質量發展”開始成為體育產業從業者追逐的新目標。

  更值得注意的是,體育消費在2019年開始爆發,並且呈現出巨大潛能,這也是體育產業能進一步高速高質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數據顯示,體育用品制造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體育產業,正在發生結構優化的可喜變化,體育服務增加值佔比不斷提高,體育產業正以更多樣的形式融入經濟發展大格局。

  要實現2035年佔GDP比重達到4%左右,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支柱性產業的目標,體育產業重任在肩。而要體育產業能更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恰恰最需要的是“減負”。目前體育產業還存在很多好政策無法落地或存在不確定性的問題,這也讓一些社會資本對進一步加大體育產業投入心存疑慮。如何打開政策壁壘、解開捆住產業從業者手腳的束縛、把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去做,是下一步提振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

  講好中國故事 為全面小康“提色”

  2019世界跆拳道大滿貫冠軍系列賽一周前在無錫落幕,這個“中國創造”的賽事品牌不僅產生了首批8個東京奧運會跆拳道名額,還成為世界跆拳道運動改革的“試驗田”和“先行者”。

  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重要標志,而文化軟實力正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一環。

  眾所周知,體育的文化傳播能量十分巨大,很多體育明星和賽事IP都擁有無數粉絲和強大的號召力,也能激勵和促使無數人參與體育運動,了解不同文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需要體育更多參與其中。

  中國體育從來不缺明星,也不缺故事,郎平、李寧、鄧亞萍、劉翔、姚明、李娜……一代代體育人都曾給世界留下中國故事的印記,也給無數中國人樹立起爭相學習的中國榜樣。

  如今,體育的中國故事已遠遠不局限於體育競技明星,安踏收購始祖鳥母公司一鳴驚人,李寧在國際時裝周上以“國潮”迅速出位,昆侖決等賽事IP已經走出國門,奧運會、世界杯等大賽的頂級贊助商中有了中國企業的名字,世界極限運動裡也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有了故事,還要會講故事、會傳播故事,這不僅是體育明星、體育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多方面形成合力,真正把中國故事講好,讓世界通過體育更了解中國。(原文發布於2019年12月27日)

(責編:楊喬棟、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