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20體育扶貧>>相關政策

提振精氣神 攻堅添干勁

探索精准扶貧“體育路徑”

鄭軼
2020年03月02日15: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體育項目命名的地方,廣西藤縣象棋鎮或許算是獨一份。前段時間,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定點扶貧村留村第一書記李泳知忙裡忙外,操辦一個象棋賽,參賽選手是象棋鎮16個村的貧困戶。

“靠體育聚人心、促扶貧,效果可不賴。”李泳知的底氣,來自一年多來的駐村經歷。留村是個貧困村,以往體育活動在這裡幾乎為空白。如今,村裡建起3個籃球場,鋪設了健身路徑,村民打牌的少了,鍛煉的多了,精氣神大大改觀。連續兩屆鄉村運動會的舉辦,更讓全村擰成一股繩,扶貧工作越干越順暢。

將體育融入扶貧,近年來成為一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益探索。在廣西、貴州、山西、寧夏等地,各級體育部門結對幫扶貧困村,興學助教、改善文體設施,試水體育產業脫貧,使更多貧困群眾共享體育事業發展成果,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

資金投到位,百姓得實惠

雁門關古長城腳下的山西代縣,位於太行山集中連片貧困區,20多萬人口的小縣城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就有236個。2002年,代縣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體育總局定點扶貧縣。

體育扶貧在代縣的探索與實踐,是通過一批又一批幫扶工作組持續推動的。截至2016年底,累計派到當地的16批扶貧工作組,帶來了折合2400萬元的款物。從興建體育基礎設施到改造學校危房、增加水澆地,代縣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依靠體育彩票公益金通過“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徑”援建貧困地區,助推當地體育設施完善、場館建設提速、群眾性健身活動優先發展,成為體育扶貧的主要方式。十幾年間,過去“樹上綁個秋千就是體育設施”的代縣,已經實現了農村體育設施全覆蓋。通過鍛煉強身健體,將防治疾病的關口前移,大大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充分踐行了“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體育扶貧帶給貧困地區群眾實實在在的幫助,也在不斷更新貧困地區群眾對體育價值的認識。貧困群眾並非沒有體育需求,關鍵要“缺什麼,補什麼”。在廣西藤縣塘步鎮南安村鋪設健身路徑時,原本一套13件器材,到了村裡隻有七八件。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葉正福犯嘀咕“為啥缺斤短兩”,后來才明白省體育局的良苦用心,“隻配備群眾最需要、利用率最高的器材,不搞面子工程,省下錢能讓更多貧困村受益。”

對於“輸血式”體育扶貧,重在多方籌措資金,優先向貧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傾斜,讓更多貧困群眾享有基本公共權益。2016年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線、可持續”成為公共體育服務建設的關鍵詞。“在貧困縣貧困村‘脫貧摘帽’的進程中,體育系統不僅不能缺席,更要服務大局、發揮作用。”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李澤說。

盤活“體育+”,輸血變造血

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過去,佔全省土地面積92.5%的山地和丘陵制約著當地發展,而今以“山地民族特色體育”重新定位,劣勢變優勢,蹚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新路。

在六盤水,夏季舉辦馬拉鬆賽,冬季舉辦滑雪節,“冷資源”變成“熱經濟”﹔在畢節,依托山水資源開創了中國溯溪大賽的先河﹔在安順,特色“蜘蛛人”打造格凸河攀岩品牌……“體育+旅游”遍布貴州大部分貧困地區,賽事活動引來大批游客,盤活食宿等“一條龍”服務,直接撬動貧困人口的增收和就業。

以“體育+”理念助力扶貧,變“輸血”為“造血”,逐漸成為貧困地區轉型發展的新引擎。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激勵政策出台,各地舉辦體育賽事、發展體育休閑旅游蔚然成風。“很多貧困地區經濟落后,但恰恰保留了原生態,用體育做杠杆,綠水青山就成了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在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副縣長黃子江看來,以發展體育產業推動扶貧工作,重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2017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推出全國第一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被視為加快貧困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國家級貧困縣馬山縣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中國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落戶於此,這個體育小鎮計劃3—5年招商引資28億元。黃子江感慨:“2016年全縣通過旅游脫貧的有5491人,等攀岩小鎮打響品牌,馬山人終於可以靠山吃山了。”

扶貧先扶志,試水新機制

“自從村裡配發了體育器材,握慣鋤頭的手竟然打起了籃球。”曾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當地村民精神狀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真實反映出寧夏體育扶貧的成效。

扶貧先扶志。在不少貧困村,基層組織戰斗力不強、鄉鄰糾紛時有發生、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老大難問題,制約著國家扶貧政策的落實。開展體育活動能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進取心,一場籃球賽打下來,常常就會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正如一些村干部所說,體育扶貧就像“雙面膠”,一面促團結,一面鼓斗志,改變了鄉村風貌。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台,如何讓貧困群眾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不掉隊,一些地方不斷開動腦筋,創新體育扶貧機制。以廣西為例,當地創建了全國首個全民健身志願者服務百縣千鄉活動,僅2016年就有12969名志願者下沉基層,深入111個縣市區的1123個鄉鎮、128條街道和1000個“脫貧摘帽”貧困村組織體育健身活動,傳授科學健身技能。據統計,該活動共為465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236次體育活動,為6萬多名留守人員進行了體質監測。

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陸學杰介紹,這些志願者都是從高校招募的大學生,利用假期回到各自家鄉進行體育扶貧服務,每人僅補貼150元。如此巧借外力,破解了基層體育部門人手短缺、資金匱乏的難題。“2017年我們還加入了老年志願者,一個帶10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陸學杰說,層層滲透,就形成“金字塔式”的體育扶貧新機制。

借助體育營造“扶貧濟困,你我同行”的社會氛圍,充分傳播了正能量,讓貧困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探索精准扶貧的“體育路徑”,嘗試不斷打出組合拳,力求做到既多方合力、又精准發力,則讓脫貧攻堅之路越走越寬廣。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6日 7 版)

(責編:楊喬棟、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