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20體育扶貧>>相關政策

評論:不能忽視體育在精准扶貧中的重要性 

2020年03月02日15:17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銀川12月9日電(記者何晨陽、靳赫)記者近日在寧夏西海固地區調研發現,隨著精准扶貧、體育惠民等措施的不斷推進,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貧困地區群眾健身需求也不斷增長,健身器材和體育場地的增多在提升群眾運動積極性的同時,改變著群眾生活方式,還有著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

體育設施猶如一條紐帶,在給群眾帶來健康體魄的同時,發揮著不小的社會效益。記者曾在西海固地區多個村庄聽到不同版本“一副籃球架的故事”,雖然人物、地點都不相同,但故事帶來的思考卻高度相似:自從有了籃球架,村民打球的人多了,玩牌耍賭的少了,村民關系更緊密了。

記者在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等地走訪發現,當地在穩步推進精准扶貧的同時,重視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的配備。在張易鎮駝巷村,體育場地和器材成為村民休閑鍛煉的重要保障,不少群眾的生活方式從飯后看電視打牌變為運動健身,小小的體育器材在提升群眾身體素質的同時,對拓展運動人口規模,打造健康中國也起著一定助推作用。

記者發現,很多地區在精准扶貧中注重體育元素的融入,如廣西先后在重點貧困村開展“體育器材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開啟“體育+診療”“體育+校園”“體育+設施”等體育和健康組合的新模式﹔河南因地制宜,通過在貧困村鋪設健身步道、增添健身器材等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多地實踐証明,不應把體育單單看成打球娛樂,更要認識到體育設施和器材的配備,尤其是融入扶貧攻堅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提供體育設施和服務,並非體育部門一家的事。貧困村體育設施是否齊全、全民健身是否紅火,雖是體育部門分內之事,但關鍵還要看當地黨委、政府重視程度如何。

全民健身事關群眾身體健康,屬於民生大事。扶貧不單單是讓貧困群眾收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提升那麼簡單,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生產生活方式等“軟件”,也應在此過程中隨物質生活提升而同步提高,以夯實扶貧效果、拓展扶貧實效,隻有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兩條腿走路,才能更加夯實小康社會的基石。(原文發布於2016年12月9日)

(責編:楊喬棟、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