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青少年體育

學校體育要讓學生體魄“野蠻”起來

人民網記者 楊磊
2020年04月30日09:18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從歲末年初到時值初夏,在家中“宅”了將近四個月的學生們陸續開始復課,這也讓“飽受摧殘”的家長們長出了一口氣。作息時間不規律,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缺乏體育運動……成為家長疫情期間面對“宅家神獸”的共同話題。老師們也發現,不少學生在這段時間裡視力下降了,體能也變差了,有的學生體重甚至一下子增加了十多斤。

少年強則中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學校體育目標體系。隨著體教結合的逐步深入,校園對於學生而言不單要“文明其精神”,也要“野蠻其體魄”,讓青少年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通過“以體育人”實現全面發展。

4月27日,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年級學生在教室中上課。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學生“宅”家 家長發愁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受到感染,盡可能減少孩子外出時間,孩子每天的運動時間難以得到保障。

中國教科院“中國青少年健康體能研究”課題組為了了解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情況和體育在線學習情況,對一線的體育教師和學生家長展開了線上調研,有來自全國中小學的約500名教師、13800名家長參與了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居家初期,大部分學生有自發的體育活動,但是沒有指導、沒有規律、沒有監督。有不少家長也表示,孩子在居家期間,吃得多動得少,長時間使用手機或看電視,很難保証良好的作息時間。

姚波是山東郯城第一中學的體育老師,同時他也是學校女子足球隊主教練。在接受人民體育採訪時,姚老師說:“高三學生復課之后,我們對隊員進行了體能測試,結果不太理想。有個別學生增加了十斤的體重,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體質、體能都不是太好。”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4月1日發布的《疫情期間大中小學生狀況調研報告》顯示,81.3%的初中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到30分鐘,其中,有17.6%的學生幾乎沒有體育鍛煉。與此同時,超過七成的初中學生每天使用電子設備學習時長超4小時,初三年級學生平均每天網絡課程和課后使用電子設備的學習時間超過8個小時的比重為29.5%,高於中小學生均值16.2個百分點。學生家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上網課的確可以保障孩子文化課的學習,但是這樣時間長了,視力難免會受到影響。

4月29日,山東省濟南第九中學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練習太極拳。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學校勤督促 學生難自律

為了解決學生疫情期間居家缺乏鍛煉的問題,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出台了相應的措施,鼓勵學校通過在線授課,督促學生居家運動。

據中國教科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介紹,依照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精神,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專門制作“停課不停練——兒童青少年居家健康體能訓練”視頻28期,指導全國中小學學生居家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面向全區15萬中小學學生,組織優秀體育教師制定了中小學生“體能天天練”小程序,利用網絡平台指導中小學生在家體育鍛煉,同時帶動家長一起鍛練。

烏魯木齊市中小學體育專業委員組織體育教師志願者團隊制作並實施了“居家戰疫天天練”體育網絡課程活動,指導烏魯木齊市近30萬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居家鍛煉。

“學校安排的在線體育課內容的確挺豐富,但是孩子必須得在家長監督下才能完成。如果沒有學校和家長的監督,孩子基本沒有主動鍛煉的意願。”一位家長在接受人民體育採訪時,對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表達了無奈。學生自律能力差、缺乏運動習慣成為體育教師和家長們的共識。姚波老師說:“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他們的自律性太差,很多事情都需要別人去督促他們才能做。開學之后我們要認真地去思考和找到一些辦法培養他們的自律性。”

4月26日,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學學生在操場上體育課。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校園體育 重在育人

不可否認,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少年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認為校園體育的核心作用還是增強學生體質,而且體育可以培養青少年人格、錘煉意志、增進親子關系。通過這次疫情,我覺得未來中國校園體育的發展之路就是要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服務。”《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李小偉表達了自己對未來中國校園體育發展的看法。

吳鍵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未來,校園體育要進行發展思路的轉變。一是要更加關注全體學生的健康,而不是少數人的運動成績。二是要關注夯實健康的基礎,促進孩子形態、機能、素質的協同發展。三是體育要與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體醫結合’有待強化。四是要把體育的空間拓展到學校、社區、家庭,特別是家庭體育。經過本次疫情我們發現,廣泛開展兒童青少年居家體育鍛煉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體育能夠增強青少年體質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學校體育究竟是“育體”還是“育人”,依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時,通過此次疫情我們也要看到,養成青少年從小熱愛運動的生活習慣,從根本上提升我國青少年體質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在李小偉看來,掌握體育技能是培養青少年運動興趣和習慣的基礎,在此之上更應該強調學生運動的遷移能力。“運動遷移能力簡單說就是學生在運動方面融會貫通的能力。這個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學生未來是否能夠找到一項適合自己的終身運動。同時,還要結合‘學、練、賽’,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體育運動的綜合技巧,這樣他才能樂在其中,逐步建立起興趣。”

體育,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青少年體育則是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最積極的干預方式,也是推動各年齡階段人群體育發展並形成終身體育的基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校園不單要讓學生“文明精神”,還要“野蠻體魄”,而校園體育不單要“育體”,更要“育人”。(歐興榮、郝帥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楊磊、張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