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打水漂 美國體育產業如何度過“剎車時代”?
新華社華盛頓5月15日電 題:50億打水漂,美國體育產業如何度過“剎車時代”?
新華社記者王集旻
比賽停擺,大門緊鎖,荷包收緊,失業裁員,強制休假,關店大潮……疫情時代的美國體育產業,沒有最壞,隻有更壞。
美國是世界頭號體育強國,體育產業相當發達。三四月本應是美國體育賽事熱火朝天進行的時節,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卻讓北美體育一下子進入“剎車時代”,各種相關體育產業“割肉”割到心痛,真金白銀眼睜睜地流走。
根據美國商業雜志《福布斯》的一項統計,在過去兩個月裡,由於疫情造成的賽事暫停和取消,美國主流職業體育聯賽的損失超過50億美元,其中美職棒大約損失20億,美職籃大約為12億,包括籃球“瘋狂三月”在內的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NCAA)旗下系列賽事損失為10億,而北美職業冰球聯賽、美國足球大聯盟和納斯卡(NASCAR)賽車比賽加起來的損失將近10億美元。
《福布斯》表示,這項統計僅僅是針對過去兩個月時間的統計,如果體育比賽在6月還無法復賽,損失將會不斷增加,而假如整個賽季都取消,那損失將會超過100億美元。此外,美國還有各類名目、各種項目的職業賽事並沒有統計在內,這類比賽在美國多如牛毛,被取消之后損失也非常巨大。
以美職籃為例,美職籃上賽季收益約為8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各種媒體版權收入,而且轉播權越到季后賽越值錢。按照本賽季原先計劃,5月這段時間恰恰是美職籃季后賽如火如荼的時間。體育專家認為,美職籃如果還能重啟,並至少將本賽季的季后賽打完,也能相當程度上止損。對於北美職業冰球聯賽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就看疫情還給不給機會了。
此次疫情雖然歷史罕見,但賽事停擺的狀況在北美地區並不罕見。過去25年裡,美職籃和北美職業冰球聯賽加起來就曾停擺過5次,美職棒在20世紀90年代也有過類似的停擺經歷,因此賽事組織者、媒體轉播方和各級贊助商都有很豐富的經驗應對危機。在早先簽訂協議的時候,各方會有相關條款約定在發生極端狀況時該如何處理,處理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最簡單的方式是,假如賽事取消,媒體轉播方可以自動獲得未來場次的權益。再比如,電視台獲得隨隊乘坐包機進行專題片拍攝的機會,或者向贊助商贈送包廂和球票等方式。
美國體育產業專家薩頓說:“賺到腰包裡的錢,誰也不願意再吐出來,你當然會想辦法為對方進行補償,這種補償最好要很有吸引力才行。”
賽事停擺,好比推倒了“多米諾骨牌”,賽事周邊的各種消費產業也跟著受連累,損失難以估量。以去年的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選秀活動為例,去年的選秀大會在納什維爾舉行。據媒體報道,那一屆選秀大會吸引了創紀錄的60萬人來到納什維爾,給當地各種產業帶來的直接、間接收益超過2億美元。今年的選秀大會4月底在拉斯韋加斯舉行,但可惜因為疫情的緣故變成了網絡選秀,也就無法拉動什麼經濟效益了。
對於聯盟和各支球隊的管理層以及球員而言,說多了也都是眼淚,眼瞅著工資縮水。據統計,如果本賽季徹底取消,美職籃運動員會損失約8億5000萬美元的薪水,金州勇士隊球星庫裡一個人就會損失大約800萬美元。從目前看,完整進行賽季的可能性正在不斷縮小。為了對沖疫情的沖擊,橄欖球大聯盟總裁古德爾新賽季自願領取“零薪水”,其余工作人員的工資也將根據級別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普通員工降幅為5%,高管級別的負責人工資降幅則超過10%。此前媒體報道,古德爾一年的工資和獎金總計超過3000萬美元。此外,各大聯盟和諸多球隊也出現強制休假、甚至裁員的負面消息。
疫情對於體育產業的打擊面其實非常大。沒有賽事也意味著大量球場工作人員丟掉飯碗。據媒體報道,球場的很多失業人員甚至存款不足以支撐一周。有些媒體的工作人員也面臨強制休假、荷包縮水、甚至失業的悲催命運。另外,3月份美國的體育博彩業的營業額也比去年同期減少80%。伴隨著各個行業的萎縮,當地政府部門也會損失相應的稅收,真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止損唯一的辦法就是盡快復賽。由於體育產業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表示體育賽事應該盡快恢復、讓球迷重新回到球場,原因也是希望體育賽事拉動GDP。
停擺兩個月以來,各大職業體育聯盟都在積極探討“復工”方案,但是美國疫情依舊高位發展,沒有變好跡象。就像美國其余行業的復工復產計劃一樣,體育行業也需要在“保經濟”和“救疫情”之間做選擇。
除了極個別賽事恢復比賽外,諸如美職籃、美國足球大聯盟等體量龐大的聯賽,目前都還停留在允許運動員恢復個人訓練的層面,眾說紛紜的夏天“復工”方案雖然存在可能,但操作層面還有很多實際困難,例如大規模病毒檢測無法實現等。正如“美國鐘南山”、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所言,安全無保証,復工何太急?
美職籃把這場疫情稱為“這一代體育人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整條的體育產業鏈都因之遭遇重創,就算今年“復工”,或許還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元氣。
是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體育產業這一回要向死而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