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第二階段莫讓足球裁判“唱主角”

公兵、吳書光

2020年10月20日08:20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莫讓足球裁判“唱主角”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 題:莫讓足球裁判“唱主角”

   新華社記者公兵、吳書光

   一位世界級名哨曾經說過,最好的裁判就是讓球迷和球員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不過,2020賽季中超第二階段首輪一場爭冠組焦點戰還是出現了判罰爭議,裁判成了“主角”。

   17日,在山東魯能與北京中赫國安的比賽中,主裁判兩次涉及國安進球的判罰引發爭議,魯能因此在2:0領先的情況下被扳平比分,賽后魯能向中國足協提交了申訴函。

   魯能認為兩次判罰均為錯判:第一處為點球判罰,魯能球員在防守國安球員巴坎布的過程中並沒有犯規動作,提醒主裁判觀看視頻回放未果﹔第二處為巴坎布攻入第二粒進球時,魯能球員卡達爾示意對方射門前有犯規動作並提醒主裁判觀看視頻回放,但主裁判堅持判罰進球有效。

   記者採訪了一位裁判專家,他認為點球不該判,首先巴坎布和魯能守門員王大雷都是去爭搶球,王大雷比巴坎布先接觸到球,沒有犯規動作﹔其次針對魯能后衛對巴坎布犯規的說法,這位專家表示,后衛的職責就是防守,不讓對方前鋒拿到球,要卡住位置,而且巴坎布已經跳起來了,在防守隊員縫隙中穿過去,魯能后衛與巴坎布的接觸是合理動作,不存在犯規。他還講了一個細節:魯能后衛與巴坎布接觸時,主裁判沒有吹哨,巴坎布跳過去因為慣性撞到王大雷身上倒地后才響哨。

   無獨有偶,上述比賽的主角之一國安在第一階段聯賽中也遭遇了爭議判罰。9月15日,國安與華夏的比賽中,國安一度3:1領先,在補時第三分鐘,華夏由張呈棟追回一球,最后時刻馬爾康禁區內倒地,裁判通過VAR(視頻助理裁判)判罰點球,馬爾康主罰命中,華夏3:3絕平國安。國安當晚向中國足協提起申訴,認為因王子銘越位在先被取消的進球和判給馬爾康的點球均為“不公正判罰”。

   今年中超的判罰爭議,還不局限於上述兩場比賽。

   針對判罰爭議,魯能希望裁判問題能引起中國足協的高度重視,以后減少或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確保比賽公平、公正﹔國安建議,中國足協及裁委會能夠督促裁判員加強業務學習,精進業務能力,不要讓裁判成為比賽主角,左右比賽進程與發展。

   記者採訪的裁判專家認為,判罰尺度不統一成為本賽季中超最嚴重的問題。“尺度不統一,裁判沒法判,本來非常合理的身體接觸吹成點球,明顯的犯規又不敢吹。國際足聯對在罰球區裡為了爭搶球產生輕微身體接觸是允許的,這是足球比賽的一部分,把這種動作判為犯規,那麼球員在罰球區就不敢做動作了。”他說,“國際足聯從去年一直強調football understanding(理解足球規律),我們一定要在國際足聯規則的大框架下進行判罰,而不能出現一套中超自己的規則,不能國際足聯認定的犯規動作,中超認為不犯規,國際足聯認定的不犯規動作,中超認為犯規。這樣在公眾面前是解釋不通的。再就是VAR介入有很清晰的前提,即進球、點球、紅牌和處罰對象錯誤四種情形,該介入就得介入。同樣的動作,張三本場判了,李四下一場不判,不引起爭議才怪。國際足聯強調規則的統一性、尺度的一致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他還認為,上述問題的出現應該是裁判主管部門對規則、尺度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以往賽季的焦點之戰,中國足協多邀請外裁執法。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外裁入境比較困難,這也使得本土裁判尤其是年輕裁判本賽季獲得較多執裁機會,包括京魯大戰這種焦點之戰。這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歷練他們,也能暴露其問題。不過,裁判專家並不支持請外裁,其理由一是要培養本土裁判人才﹔二是請外裁成本較高﹔三是外裁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也出現過爭議。他表示,2018、2019賽季中國足協多次邀請外裁,使得本土裁判歷練機會減少,在今年空場和場內觀眾較少的情況下尚且出現判罰爭議,如果在每場有幾萬觀眾的壓力下,或許會出現更大爭議。他還建議,裁判要實事求是,不能判錯了還要自圓其說,那以后就會出現更多問題。

   也正是在疫情背景下,特殊的第二階段淘汰賽制使得首輪就碰面的京魯兩支強隊無法雙雙進四強,基於此主管部門在選派裁判時更應該謹慎,更應該注重專業性和實操性。

   2015年出台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提到,“加強行業管理。完善裁判員公正執法、教練員和運動員遵紀守法的約束機制”﹔“加強足球專業人才培訓。按照分級、分類管理的原則,構建國家、區域、行業、專業機構、社會力量等多級、多元的培訓組織結構,加強對足球教練員、裁判員、講師等專業人才的培訓”。中國足協近年來在包括裁判在內的專業人才培訓上做出了諸多努力,各級裁判員人數穩步上升,目前有7名國際級裁判,在數量上已是亞洲頂級,同時通過與亞足聯、國際足聯溝通加強了執裁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裁判業務水平。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超聯賽反映出的判罰爭議問題依然突出,這說明本土裁判的業務水平仍待提高,對國際足聯相關規則的理解和把握尚欠火候,裁判培養體系還應該更注重系統性、前瞻性和專業性。

   當然,人無完人,在善意批評的同時也要給予本土裁判成長空間。

(責編:楊喬棟、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