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全民健身

組合拳解健身場所難題

羅燕
2018年08月09日14:50 | 來源:民生周刊
小字號
原標題:組合拳解健身場所難題

  隨著全民健身的推進,健身場地資源緊張的問題日益凸顯。豐富完善全民健身設施,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的問題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於2.3平方米,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然而,目前的狀況離目標還有些距離。《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46平方米。

  近年來,體育部門一直在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表示,2018年,要開創群眾體育工作新局面,破解“健身去哪兒”的難題要有新突破。

  支持地方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提到體育總局在解決“去哪兒健身”方面做的工作,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首先強調了“頂層設計”,規章制度的建設。

  體育總局會同中央有關部門頒布實施了系列規章、規范,包括《大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辦法》等。另外,編制並組織實施一系列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國家標准和技術規范,包括《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分類配置要求》、《城市健走步道配置要求》、《體育公園配置要求》等。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一直在支持地方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特別是2012年之后,地方各級政府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不斷增長。

  自2001年起,體育總局共投入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26億多元實施“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在老少邊窮地區援建方便群眾使用的“雪炭工程”(社區健身中心)體育設施項目1127個,惠及28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上千個縣(市、區)。

  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了《“十一五”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規劃》,正式啟動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工作,以行政村為主要實施對象,基本建設標准為“一場兩台”,即一個混凝土標准籃球場,配備一副標准籃球架和兩張室外乒乓球台。

  截至目前,體育總局共投入本級彩票公益金超過49億元,支持地方建設了57萬多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到全國80%以上的行政村。

  自1997年起,體育總局共投入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7.8億余元,支持地方建設(更新)“全民健身路徑”室外健身器材近18000套。

  另外,體育總局積極支持建設縣級公共體育場、足球場、門球場、社區多功能健身場地,支持地方利用現有公園增建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登山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投入財政資金,分別按照補貼標准的20%、50%、80%,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1200多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給予補助。

  趙愛國透露,體育總局正會同財政部研究完善場館補助政策,場館補助方式將由原來按座位數補助向按場館開放服務綜合績效補助轉變,對體育場館接待了多少人次、組織舉辦了多少賽事活動、搞了多少培訓、提供了多少公共服務、質量怎樣等方面進行評價后給予補助。

  “這樣有助於促進體育場館提高利用率和開發服務水平,提升群眾對場館開放服務的滿意度。”趙愛國說。

  瓶頸問題待突破

  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遠低於美日等國家平均水平。

  據趙愛國分析,制約我國體育場地建設,影響地方體育設施管理的主要是人、地、財三個因素。

  “在基層,專職體育工作者數量不足,人手緊張,制約了工作開展。”趙愛國說。

  對於體育場地建設來說,用地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根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人均室外體育場地用地面積為0.30~0.65平方米,人均室內體育場地建筑面積為0.10~0.26平方米,但從各地的情況看,有關規定並未得到有效落實。在老城區,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體育場地的用地問題更難破解。

  “對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用地的問題,體育總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進行研究。”趙愛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通過修訂完善城鄉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方面的國家強制性標准,把城市公共體育用地指標明確下來,這個問題就可以大大緩解。”據了解,正在編制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准》細化了人均體育用地指標,並且具有強制性。

  雖然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不斷增長,但公共資金對全民健身設施的投入歷史欠賬較多,總體上投入不足。

  事實上,各地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主要依賴彩票公益金,財政資金投入十分有限,許多地方甚至無任何財政投入。許多地方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新增投入主要集中於大型體育場館,對群眾身邊健身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

  “由於缺乏資金,在基層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社區和村,體育設施損壞之后得不到維修。”趙愛國說。

  社會資本的參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體育場地建設管理“缺錢”的問題,但目前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仍存在短板和政策障礙。

  打好組合拳

  體育場地設施面臨的多重問題顯然不能依靠單一的政策解決,體育總局正在打出組合拳,採取一系列措施。

  2017年,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確立,在趙愛國看來,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解決好全民健身設施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個部門協同發力。”體育總局將依托國務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協調中央有關部門加大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的支持,加強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管理有關政策、標准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

  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規劃建設有關政策、標准和制度也正在完善中。體育總局今年將啟動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創建工作,組織開展“三級聯創”。在具體的指標體系中,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佔重要權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地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趙愛國說。

  在破解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規劃建設用地不足難題方面,體育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督導地方落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用地指標。

  對於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根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規定,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的標准,配套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並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

  對於老城區、已建成居住區,如果沒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或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要通過改造等方式予以完善。

  同時,指導支持地方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利用公園、公共綠地、河堤、樓宇消防層、城市屋頂等符合條件的場所增建健身設施﹔指導支持地方通過開發利用垃圾場、改造廢舊廠房等閑置資源,改建體育場地設施﹔指導支持地方利用城市拆遷改造產生的“金角銀邊”完善便民利民的健身設施。

  體育總局將以建設“10個一批”為重點,支持推動地方建設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10個一批”包括一批健身步道(自行車道)、一批體育公園、一批社區健身中心等。

  組織開展智慧社區健身中心試點,引導支持各地配建一批二代智能化室外健身器材,推動室外健身器材、健身設施提檔升級工作也在進行當中。

  “作為健身設施的一種新模式,智慧健身設施有助於提升健身的趣味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趙愛國強調。

  目前,在體育總局群體司的指導下,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已經推出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團體標准。

  體育總局也在積極推動社會力量興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和參與體育設施運營管理,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更好地對社會開放。

  體育總局將推進體育場館“雙改”試點工作,推動場館管理體制改革和運營機制創新,推動場館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推動大型體育場館向體育服務綜合體轉變,進一步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另外,還將加大對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監督檢查。

  建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

  大型體育場館前期建設及其建成后維護管理成本普遍巨大,建成后運營管理普遍困難,使用效益普遍低下。

  “我們反對各地在沒有經過科學研究論証的前提下,盲目建設高大上的大型體育場館。相反,對群眾身邊的、用得上的健身設施建設,體育總局則給予大力支持。”趙愛國指出。

  他建議,各地要嚴控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將資金重點投向社區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小型體育健身設施。對於經過充分論証、確有必要建設的大型體育場館,應嚴格落實《城市公共體育場館用地控制指標》。

  他強調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要選址合理,便民利民,“少建高大上的大型體育場館,多建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提出:著力構建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目前,體育總局正組織編制完善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建設指引等技術指導規范,引導各地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而正在編制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准》,將落實全民健身的要求,實現15分鐘生活圈居住區與15分鐘健身圈有效對接,並在1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居住街坊各個層級配建不同類型公共體育設施。

(責編:歐興榮、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