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始終以人民的切身需要為中心
全民健身作為我國體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始終扮演著全面提高國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服務社會發展大局的關鍵角色,走出了一條開拓創新、艱苦奮斗、奮發有為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頂層設計以人民為中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工作和人民身體健康。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民健身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也是全民健身工作一直秉承的發展思路。
1952年,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確定了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任務。隨后,以“增強人民體質”為目標的多項措施先后出台。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發布,黨和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利用課間、工間進行廣播體操,鍛煉身體。1954年頒布“勞衛制”,並在中等以上學校、職工、軍隊中推行,“勞衛制”明確提出“努力鍛煉身體,使自己成為優秀的祖國保衛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目標和口號。
改革開放以來,全民健身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和發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訂通過,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以群眾體育促進人民體質增強的任務。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正式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199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實施,提出以全民健身活動為基礎,通過普及與提高結合,推進體育事業協調發展,從國家立法層面指明了體育協調發展的方向。經國務院批准,從2009年開始,每年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這不但是對北京奧運會的最好紀念,也是進一步發揮體育的綜合功能和社會效應,豐富社會體育文化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已經成為體育愛好者共同的節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任務,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就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體醫結合等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定。同年《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印發,詳細論述了全民健身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目標及舉措。今年公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把健康中國戰略的理念和要求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繪就了“路線圖”和“施工圖”,讓全民健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工程、民生工程。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明確要求,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親民、更便利、更普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2%﹔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養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通過卓有成效的頂層設計,人民群眾的健身意願持續增長,國民身體素養穩步提升。有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3.9%,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0%。中國人,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
創編於1951年的廣播體操,不但是一種健身方式,而且具有特殊意義,提醒著人們規律地學習、生活、作息,發揮著熱愛集體、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已成為幾代人共同的回憶,融入新中國的歷史和血脈中。廣播體操的發展歷史,同樣也是新中國全民健身發展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人均壽命隻有35歲,“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成為全國上下共同的呼聲。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發布,1954年、1957年、1963年、1971年,第二套至第五套廣播體操相繼發布,既可以強身健體又新鮮有趣的廣播體操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全國性話題”,利用課間、工間進行廣播體操鍛煉成了當時蜚聲世界的“中國風景”。截至1980年,我國人均壽命上漲到了67歲,盡管這很大程度上基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以廣播體操為代表的全民健身方式手段的普及、流行,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時代在發展,人民群眾的鍛煉條件持續改善,健身選擇日趨多元,尤其是“單位”管理體制的調整,讓廣播體操一度遠離了大眾視野,2011年第九套廣播體操發布時,甚至不為多數人所知。
但實際上,廣播體操並未“過時”。據第九套廣播體操創編組副組長、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張平介紹,第九套廣播體操創編過程中,加入了健美操、藝術體操、體操以及舞蹈領域的專家,使動作編排更豐富、更順暢、更時尚、更有時代感。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健康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厲彥虎認為,第九套廣播體操通過中等強度(運動時平均心率115至118次)的全身運動,具有較強的健身效果,有利於發展練習者的有氧代謝能力,練習者在鍛煉時增加了肺部的容積和吸氧量,有助於向腦細胞供氧,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
基於此,今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衛生健康委、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下發通知,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廣播體操和工間操活動,力爭在全國掀起參與廣播體操和工間操活動高潮。2019年“全民健身日”西安主會場,來自各省區市、中央和國家機關、行業體協的50余支隊伍進行廣播體操、工間操展演。已經68歲的廣播體操,再次煥發出了時代光彩。
想群眾之所想 急群眾之所急
70歲的紀毓山上世紀80年代開始鍛煉,當時最困擾他的是場地不足、氛圍不好,紀毓山說:“當時公園根本就沒有鍛煉的地方,鍛煉時就會被人說是‘沒事干了’……”
如今,紀毓山所在的山東青島市城陽區已成為全民健身的“桃花源”——全區建有體育公園37處,口袋公園72處,健身步道100余公裡,登山路徑400余公裡,“健身去哪兒”在城陽早已不是難題,“健身選擇去哪兒”才是困擾紀毓山以及70萬城陽居民的“幸福的煩惱”。
有了舉步可就的健身場地,紀毓山參與成立了城陽區老年體協操舞項目分會,平日裡在公園指導愛好者習練健身操舞,有空了也會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社會,義務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慢慢地,紀毓山帶出的隊伍在城陽、在青島、在山東甚至在全國都有了名氣,獲得數不清的榮譽,健身操舞也成了青島老年人甚至年輕人的健身新選擇,一個全新的體育文化符號。
健身組織不足,健身場地不夠,健身活動、賽事不豐富,科學健身指導欠缺,健身文化氛圍不濃,是制約我國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問題,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提出了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即健全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豐富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活動、支持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賽事、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指導、弘揚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文化,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辦人民滿意的體育。尤其是針對如何破解“健身去哪兒”難題,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已形成了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15分鐘健身圈”的打造已成為各級政府衡量人民群眾體育滿足感、獲得感的重要標尺之一。
青島市城陽區就是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工作有效開展的典型,2018年全國群眾工作現場會在這裡舉行,“城陽模式”成為與會人員熱議的話題。又何止是城陽?從北部邊陲到南方海島,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高原,全國上下正以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為抓手,推動全民健身工作實現“全地域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成果顯著:到2017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體育健身組織網絡日益完善,體育總會在全國縣級及以上地區的覆蓋率為72%﹔健身指導服務深入開展,目前已涵蓋45個地市,惠及22萬余人﹔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紛紛舉辦,僅2017年“全民健身日”前后舉辦的相關活動近3300場次,參與人數逾越9000萬人。
全民健身從來不是“小事”
曾幾何時,全民健身被認為是隻關乎個人、可有可無的“小事”,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全民健身關乎民族、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事”。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已經成為大健康觀、大衛生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推動力。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醫融合促進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郭建軍表示,體醫融合的核心思想是以解決健康問題,甚至是醫療問題為導向,組織人們進行科學鍛煉,體醫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引導,重新認識健康、認識疾病,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實現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政府、社會、家庭、個人聯動,共擔健康責任,共享健康成果,讓全民健身助力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有效預防疾病。
新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委員許海峰認為,人民群眾最朴素的願望無非是延長壽命、提升生命質量,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無疑是最好的“良藥”。另外全民健身也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礎和核心。
與此同時,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綜合價值也在凸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全民健身都未“缺席”,全民健身已經成為人民群眾身邊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什麼是人民滿意的體育?什麼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民健身?答案就在舉步可就的健身設施裡,就在熱鬧非凡的全民健身活動、競賽裡,在置身其中人們的笑容裡。(轉自9月17日《中國體育報》01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