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深V》系列评论
郑轶:CBA全明星,别“为办而办”
看上去很嗨的2016CBA全明星周末,在一片“审美疲劳”的吐槽声划上句点。尽管今年比赛地打破了“北上广”的承包,尽管主办方用投影打造“史上最炫酷”开幕式,尽管向中国男篮亚锦赛夺冠致敬环节颇具情怀,但这一切努力似乎并未博得预想中的掌声。缺少悬念、正赛乏味、为表演而表演之类的负面评价,令20岁的CBA全明星赛遭遇“成长的烦恼”。
对于办好CBA全明星周末,主办方并非不努力。自1996年首次将NBA全明星概念引入国内,CBA花了十来年学到了NBA几十年形成的体系。从流程形式的模仿到娱乐氛围的营造,CBA全明星即便有“山寨版”之嫌,但也算学得有模有样。除了“一直在模仿”,主办方在本土化“创新”也不能说没花心思,时不时的“彩蛋”确实制造过惊喜。就算去年冗长的“篮球梦”舞台剧引发如潮差评,但至少说明,CBA全明星周末已然成为有观众、有市场的年度篮坛“话题”。
在篮球职业化进程中,“全明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回馈球迷和赞助商的一场秀,也是用娱乐展示篮球魅力的一部大片,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围观者,都能借助这一平台获得心理与感官的愉悦。如果用明星级别与精彩程度比较,CBA全明星赛固然与NBA不可同日而语,但本土联赛与球迷天然的贴近感、粘合度,理应让这场秀具有另一种独特魅力。但遗憾的是,CBA全明星似乎始终没找准定位,风格也摇摆不定,难免让满心期待的球迷产生落差之感。
不可否认,在娱乐手段多元化的当下,普通观众的“眼球关注度”很容易转移,CBA全明星周末越办越难是现实。而相比于NBA明星,国内球员缺少娱乐精神与表演欲望,也不是靠模仿个皮毛就能弥补的。近几年的CBA全明星赛,几乎成了外援的个人刷分秀,本土球员缺少配合与对抗的“投篮表演”,将本该花哨好看的比赛变得中规中矩、悬念锐减。NBA曾盘点全明星最难忘瞬间,球迷至今津津乐道、难以忘怀。而CBA全明星越办场面越大,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反而走了“下坡路”。
任何一项赛事从无到有,都是从模仿与借鉴起步,但若想不清楚“为什么办”且“为办而办”,势必拖慢前进的节奏、缺少创新的动力。CBA全明星赛几度更改举办时间,为的是解除球队思想负担,让大家“玩”得尽兴,但依旧难以改变“出工不出力”的现实。球队和球员不重视CBA全明星赛,与其说出于季后赛成绩的功利化考量,倒不如说是从未真正理解全明星赛的理念、领悟职业体育的内涵。而从CBA全明星赛环节设置、氛围渲染等不到位之处,也足以折射当前篮球职业联赛构建自身文化的差距。
许多年前,我们总在艳羡NBA,幻想何时有自己的全明星赛。而今,当CBA全明星赛走过20年,如何超越一项“任务”办成真正的篮球盛宴、球迷狂欢,要思考的的恐怕更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