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本网原创

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学体育 向体教融合迈进

温静
2016年02月24日10: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京大学校务后,提出了“完全人格,首为体育”的教育思想。大学体育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水平的显性体现,更是一个民族身体、精神、意志能力的全面昭示。

近日,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发布“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围绕体育成绩、舆情热度、校队设置情况、新媒体建设等四个指标考量各大高校的体育发展情况。最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名列三甲。

树标杆:体育文化逐渐浓厚

2015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健儿在世界大学生夏季和冬季运动会上成绩优异,面向更多学子的国内体育竞赛也蓬勃开展:据统计,2015年仅教育部学生体协就举行了141项次大、中学生体育赛事,共有2304所学校的49486人次参赛,其中约有七成的赛事为大学生赛事。

说起大学生运动员,百米飞人“眼镜侠”胡凯无疑是代表之一。近年来,我国参加世界大运会的运动员基本都是来自高校的普通大学生运动员。

例如,在韩国光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清华大学派出19名运动员参赛,是中国代表团中参赛队员和参与项目最多的学校。较大的基数也为清华大学在大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在田径、射击、排球、游泳、击剑等项目上多有斩获。

浓厚的体育文化如今已成为一流大学的标配。清华、北大、浙大等高校,无论是校队数量和水平,还是学生体育社团和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都已经呈现出大学体育应有的风貌和逻辑。

而像西南大学、山西大学、华侨大学等声名并不显赫的大学,也在努力塑造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力争通过体育打造大学独特的气质和韵味。华侨大学紧紧抓住篮球项目,在全国树立起篮球强校的品牌,并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敲警钟:成绩向上体质向下

近年来,我国教育和体育正向“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转变,“体教结合”正朝“体教融合”迈进,提升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完善人格成为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的目标。

不过,我国普通高校之间的体育竞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在进入排行榜的438所高校中,顶层与底层分数差距甚大,且大多学校都集中于较低端的分数区间。

同时,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却是大学生体质的总体下降。据教育部2015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多年下降之后向好,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改善。大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与身体素质的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华认为,有的学校只在运动会、体育节等特殊时期对体育给予重视,对校园体育的认识较为单一,只注重发展自身优势项目,并未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大学生体育的科学发展。

大体协竞赛管理部主任程洁在接受人民网访谈时也坦言,国家繁荣稳定及政策红利的大环境为大学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大学生体育工作依然存在竞赛活动数量偏少、投入缺乏等瓶颈问题。

找出路:培养兴趣打造品牌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直接为奥运会贡献最多的金牌和奖牌。统计表明,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英国65%的奥运金牌、66%的奥运银牌和49%的奥运铜牌都是由大学生运动员获得的。

与此同时,一所高校的体育文化也是其名声与品牌的重要支撑。美国有6所大学拥有超过10万个座位的橄榄球场地,很多著名高校拥有40支左右校队,很多大学校队主教练的工资超过校长和知名教授,众多大学在招募新生时都以体育作为招牌,很多政界、学界、商界的精英在大学时都曾是校队选手。

目前,中国的大学体育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2014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在南京体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这为中国高校体育敲响了警钟。

目前,高校体育竞赛急需扩大高校自主权、创办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育学科、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首要使命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可以加入高水平运动队;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育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最后是使学生形成运动的习惯,参与体育消费。对大学自身而言,将体育视为重要品牌,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注入积极元素,也是应该大力倡导的,这是现代大学进行学生体质教育和人格完善的必要手段。

(责编:温静、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