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评论>>体坛深V

《体坛深V》系列评论:

郑轶:抢不到“头条”的国乒怎么走

郑轶
2016年03月01日09:50 |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小字号

一连串意料之中的3:0,开启了中国队在2016年世乒赛团体赛的卫冕之旅。如果说,去年的单项赛尚有国乒能否包揽的悬念,而今两座团体冠军奖杯的归属,更像是一种“复制粘贴”的轮回。“拿金牌不是新闻,没拿金牌才是新闻”,几乎伴随着国乒的每次出征。

不过,如此显赫的战绩并未赢得相“匹配”的关注度。以国乒“一览众山小”的统治力,近10届世乒赛只让男团、女团冠军各旁落一次。习以为常的“几连冠”、缺乏悬念的比赛,令如今的世乒赛似乎丧失“抢头条”的能力。按照本届世乒赛中国队的参赛阵容,除了极少数对手尚能一战,其他队伍根本构不成威胁。

而这样的“一家独大”,被很多人视为乒乓球项目发展的阻力。国际乒联为限制中国队,屡屡推出针对性的新规。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女团丢冠后,创造了央视的高收视率,很多人调侃“中国队输球才有人看”。更有甚者,国乒拿金牌越多,反而成了被嘲讽、揶揄的“原罪”。

一个竞技体育项目,以争金夺银作为目标并无过错。国乒看似容易的冠军背后,是运动员长年累月的艰辛付出,才练就扎实过硬的本领。用汗水、拼搏换来的金牌值得每个人尊重。不可否认目前乒乓球的关注度日趋走低,但项目发展不利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队伍的强大。

相比于足球、篮球、网球等职业化项目,乒乓球在对抗性和观赏性上处于劣势,其项目特点注定对商业包装有一定硬伤。早年间乒乓球运动的红火,主要得益于竞技人才的分布均衡。比如中国队与瑞典队的数次男团交锋,成就了不少经典比赛。而近年来欧洲队伍水平下滑,后备力量不足,乒坛再难形成势均力敌的格局。

而在国内,乒乓球尽管群众基础深厚,但围绕奥运战略的发展思路,使得年轻受众群持续衰减。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体育比赛资源匮乏的时代早已远去,当全年不间断的海量比赛随时可看,观众的选择更多、眼界更宽、口味更个性。而脱离特定时期“历史使命”后,随着公众看待金牌视角的改变,乒乓球吸引力下降也就不难理解。

若想重振乒乓球项目,仅靠“限制强队”、“削峰填谷”挽回不了流失的观众。跳出围着竞技转的套路,挖掘乒乓球的市场价值,才能为项目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中国乒乓球队通过“第三次创业”主动创新、盘活市场,已然让人看到“眼光向下”的努力。当“国球”不再只是金牌、包揽的代名词,而是具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人们对乒乓球热情的回归也就指日可待。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