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队模式”展现欧洲底蕴 精彩瞬间难掩整体沉闷
新华社巴黎7月10日体育专电(记者岳东兴 王子江)史上最大规模的欧锦赛,以威尔士和冰岛为代表的强势“逆袭”,证明了欧洲再无“小球队”之说,也展现了欧洲在球员培养方面的强大根基。但是,不需多年,即便现在回想起2016的法兰西之夏,似乎除了少数场次的经典对决和葡萄牙奇迹般的夺冠时刻,记忆并不是那么清晰——进球晚、僵局多、差距小以及更为实际的赢球方式,使得处于“磨合期”的“24队模式”略显沉闷。
总体看,这是一届成功的赛事。法国以欧洲大国姿态,建设了一流的高科技球场,安排了气氛热烈的赛前表演,并以敬业的安保措施,控制住了部分球迷群体间的冲突,打消了外界对恐怖袭击的担忧,也为球迷在10个赛场营造了欢乐的氛围。此外,94名裁判员展现出匹配球员实力的水准,他们一次都没有依靠“门线技术”判断进球,越位判罚准确率高达94.2%,更没有错判出“足坛冤案”,保障了比赛的流畅性。不过,比赛真的很精彩吗?
进球,好难!
以“帕耶式绝杀”揭幕的欧锦赛,凸显了球队“慢热”和进球“难产”。在决赛前的50场比赛中,有21场在上半场打成0:0。其中,在赛程最密的小组赛中,一共出现了4场0:0和5场1:1,共打入69个球,场均进球数仅为1.92个,每一个进球的间隔时间约为49分钟,这意味着大半场时间在沉闷中度过。
小组赛场均进球最多的不是传球第一的西班牙,不是控球第一的德国,而是44年后第一次打回决赛圈的匈牙利,只有他们平均每场能进两球,这也让大多球迷对传统强队略感失望。此外,包括决赛在内,一共有20个进球是在85分钟以及更晚的时间里打进的,而在上一届,这个时间段的进球仅为8个,因此本届欧锦赛又得名“欧洲绝杀杯”。
“大巴式反击”挑战华丽传控
为什么进球难?世界第一“门卫”诺伊尔说,“面对给你‘摆大巴’的那些球队,进球就是很难”。的确,“防守为王”成为本届赛事一大共性。根据“扩军”后的规则,四个成绩最好的第三名,也可以晋级淘汰赛,这使得更多实力较弱的球队,看到了创造历史的机会。他们首先立足防守,确保不丢球,即便拿三场平局,也可能进16强。大多数球队的办法主要有四点:密集禁区防守、压缩传接球空间、分割包围对手核心球员、战略放弃控球去“死扛”,然后再通过抓反击效率与强队周旋,这也在改变着传控为主导的“胜利方程式”。
“死亡半区”强队横死
“扩军”固然给了“黑马”更大的空间,但新赛制下淘汰赛的分区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德、法、意、英、西五大联赛所在国家和地区球队云集下半区,造成一场定生死的强强对话早早上演,成为西班牙、意大利过早横死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威尔士、瑞士、北爱尔兰等队所在的上半区整体实力和眼球指数都差了一截。
从另一个角度说,强队间的对话给淘汰赛带来了亮色。整体处于低谷的意大利足球,在孔蒂严密的战术体系重组下,“意式防守”精髓得以传承,并连续上演“意式反击”的经典场面,在16强战中令人信服地完胜西班牙。
随后,在勒夫勇于尝试“意式三中卫”体系的大胆变阵下,世界冠军教头与孔蒂所带来的技战术层面最高水准的斗法,让这一次的德意大战再次载入足坛史册。德国人在历经120分钟和18粒点球的窒息对决后,终于改写了逢大赛不胜意大利的历史,令人钦佩。
但是,赢了意大利却“耗掉半条命”的德国,在面对法国时,没有了“割麦子”的关键得分点,不得不重归“无锋阵”打法,数据华丽却无法破门。当然,德国的出局带有偶然性,他们依然在现代传控技术上领先世界。
葡萄牙奇迹般的夺冠之路,要得益于分在了相对较弱的上半区,他们成为欧锦赛史上第一支在常规时间五连平后最终捧杯的球队。虽然被冠以“平局大师”,但C罗领衔的球队总能在逆风球下撑到最后,并以极强的韧劲和耐心完成制胜一击,这也为以弱胜强为主旋律的本届欧锦赛,画上了恰如其分的句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