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U23这记重拳 足协,你想明白了吗
2016年1月14日,中国国奥队备战U23亚洲杯小组赛。 /新华社
上周末,中国足坛最热闹的事莫过于足协“半夜鸡叫”,在凌晨发布2017赛季外援和年轻队员(确切说是U23队员)使用规则。一石激起千层浪,过去两天,比较集中的争论还是“过度消费的外援该怎么消化”、“后续是否引发赔偿”等问题。其实,从长远看,“上场运动员名单中应列入至少二名U23国内运动员(1994年1月1日后出生),其中一名U23国内运动员应为首发运动员”这条规则显然更具“长远杀伤力”和“争议性”,足协如果没有后续的应对之策,会有层出不穷的争议出现。
不难想象,如今职业联赛的赛场环境,不仅球迷看得懂,足协或许更加心如明镜,外援天价完全没有封顶,不管怎么办?年轻球员永远缺乏上场机会,不管怎么办?但就像过去20多年,足协出台任何规则,似乎都是在“错中求对”,永远在“矫正”,有时候甚至“矫枉过正”。如今这条“U23必须有首发”,粗想想就有一堆后续问题需要足协给出更细致、更明确的解释。
首先,每支球队要应对这个规则,队内究竟需要储备几名U23队员才算够?一个两个肯定不够,四个五个恐怕都嫌少。其次,联赛报名结束后,万一打着打着,U23队员伤了、停赛了、被国奥队征召了,打联赛时,确实一个都没有了,怎么办?允许临时再报吗?还有,万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俱乐部把好经念歪,来一个“规则性应对”怎么办?比如,踢了10分钟,用一个U23换下首发那个U23,能不能罚?又比如,1994年1月1日后出生的“U23圣诞树”都被砍光了,又出现一些改年龄的怎么办?要知道新规出来后,1994年出生的球员市面上已经被送绰号“贾宝玉”(含着金钥匙出生),那请问1993年那些队员呢?他们真的冒险改年龄了,有没有勇气将犯事的俱乐部罚降级?再比如,某些场次,有些球队确实没有执行规定,就是没有上或者首发上U23的队员,怎么办?你判0比3负?还比如,“供求关系”决定价格,U23队员、好苗子短时间内价格飞涨,出现完全离谱的市场价格或者买卖行为,足协如何保障青训培养的当事俱乐部利益?U23适龄球员被挖光后,市面上出现大量“低龄签约”或者“预购签约”,造成利益勾连的俱乐部过多,影响比赛公正性,怎么办?多少岁之前的球员不能被签,足协心里有没有谱、白纸黑字规定啥时候出来?按照如今某些俱乐部砸钱的劲头,为15岁或者17岁孩子开个1000万、2000万,我觉得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就足协这个新规的力度看,这应该又是一记把自己的重心连着拳头一起砸出去的所谓“重拳”,能不能打到“七寸”不好说,自己有些趔趄几乎是肯定的——这也是过去20多年足协诸多重拳的共同点。不过昨天传来的消息说,90%的俱乐部支持足协的做法,于是我想起《非诚勿扰2》中葛优那句台词: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那些和中国足球拜了天地的俱乐部,或许也早就习惯这种将错就错的人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