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中国体育报》

《我能比呀》将冬奥会带到中国

《中国体育报》郭 磊
2017年05月22日09:06 |
小字号

191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了第五届奥运会,本届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发布了宣传海报。海报的主画面是强壮的赤裸的运动员挥舞着各国旗帜,海报的下部是本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这些内容是用16种不用的语言文字写成的,因此海报就出现了16个版本,这其中就有中文版文字的海报,海报上写到:瑞典京城司托克好而姆举行哇利姆必克万国运动大会,定于一千九百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为始,七月二十二日为止。将“奥林匹克”翻译成“哇利姆必克”恐怕是奥运会主办方给出的最早的中文翻译了。在民国时期的官方资料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般被称为“世界运动会”,简称为“世运会”。但在当时一些报刊中,奥林匹克的音译却无奇不有,比如欧林必克、夏令配克、亚林匹克等。而这里面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宋如海的翻译,他避开了OLYMPIC,而选用了其名词形式,直接使用了法语中OLYMPIADE(奥林匹克运动会)一词,并将其翻译成“我能比呀”。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能比呀· 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该书由中国第一位正式派出参加奥运会的代表宋如海根据考察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的见闻后写成的,并首次将OLYMPIADE翻译为“我能比呀”。书中写道:“‘我能比呀’虽系译音,亦含有重大意义。盖所以示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但凡各事皆需要决心、毅勇,便能与人竞争。”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中国的体育史学界曾有过专门的论述,1999年2月出版的《浙江体育科学》第21卷第1期上,刊发了汤铭新、朱方东、钟瑞秋三位教授的文章《简论宋如海<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在中国奥林匹克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该文认为该书“为中国有关参加奥运会的珍贵历史文献,它涉及近代体育向奥林匹克运动过渡时期的许多问题。”

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当时已经担任外交部长,因公务繁忙无法到会,于是致电驻丹麦公使罗忠贻代为出席开幕式。同时电请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留学的体育协进会名誉干事宋如海以中国副代表名义参加,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介绍中国举办1927年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的情况、搜集奥林匹克运动的资料介绍给国人,从而提高人们对奥运会的认识。该书在沉寂近70年后,于1998年被体育史学家发现,并称“此书为中国第一部有关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文献,在奥林匹克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重现填补了中国近代体育史的一页空白,将会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促进奥林匹克史学的发展”。因其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独特的价值,北京2008年奥运会前曾多次在一些报刊、电视中被提及,例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第一集的标题就是《我能比呀》。

关于本书,有一个细节被忽视了,那就是在介绍第九届奥运会之前,配发越野滑雪、跳台滑雪、钢架雪车以及著名女子花样滑冰选手索尼娅·海妮(书中译为海伦女士)比赛时的情景等五张图片介绍了1928年初在瑞士圣莫里茨山中举行的第二届冬奥会,因此该书是第一本向中国介绍了冬奥会的书。书中将第二届冬奥会称为“第九次世界运动会冬季运动”,使用这种称谓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小镇夏蒙尼举办时其名称并不是“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而是叫做“冬季体育周”,1926年在里斯本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25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才将本次冬季体育周活动“追认”为第一届冬奥会。冬奥会在初期的规模均不大,并且是和夏奥会在同一年、同一个国家举办(1928年因阿姆斯特丹不具备举办冬奥会的条件才在瑞士举办),因此宋如海想当然地将本届冬奥会当成了第九届奥运会的冬季运动项目比赛。

书中虽然只对本届冬奥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它填补了中国冬季奥林匹克历史的一页空白,证明中国人在冬奥会举办初期就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该书无论对于研究中国对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的历史,都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能够在追寻多年后收藏到此书,实在是十分幸运的。

(责编:赵欣悦、张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