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化"入手!专家解读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欧兴荣)今天下午,由人民体育、首都媒体跑团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马拉松产业风云会”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隆重举行。与会嘉宾就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改委、旅游局等10部委发布的《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解读,并从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三个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盈方中国时尚体育与耐力运动总监吴洪涛认为,2018年中国马拉松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规划》从规范化、国际化和市场化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升级和深化。《规划》中把室内跑也纳入其中,意味着是跑步就算马拉松产业,马拉松市场化的速度将加快,因为它将不太依赖于政府的推动和资源,特别是资金方面,可穿戴设备、软件、硬件,跑者和社会是可能买单的。但同时吴洪涛也表示,马拉松赛事的完全市场化短期内还难以实现,政府还要支持马拉松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管是资源还是政策上,然后才能允许有市场的过程,相信市场化肯定是一个未来。”
中迹体育副总经理司书健表示,其实马拉松是一个微利行业,他运营马拉松赛事十几年,从最早的厦马开始,公司一直在亏损。马拉松品牌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他希望现阶段政府应该去管理、扶持、引导,绝不能撒手,同时行业者要自律,服从市场规律,不搞恶性竞争,他不希望出现行业泡沫,否则最后只会伤害从业者、伤害这个产业,伤害跑者。他认为《规划》中有一个亮点,就是鼓励在青少年中普及马拉松的精神,跑步的知识,非常接地气。“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群体的壮大。从青少年开始培养路跑群体、消费群体,再过十年、二十年,将来的跑步群体一定会超过美国,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CCTV体坛风云人物执行总导演傅佳伟则认为,现在很多马拉松赛事,其实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很多有特点的地方,政府很难或者不敢去支持马拉松赛事,因为动用的资源过于庞大。他曾牵线在内蒙古根河办过一场冷极马拉松,跑者不用去南北极,冬天在当地就能体验极寒天气下的跑步感受。但以前没有合适的资源跟政府嫁接,有了资源的嫁接之后,说动了政府,让他们理解到马拉松能带来什么,能让他们获得什么,他们就愿意投入一部分资金去做马拉松,赛事做起来后,效果非常好。他觉得当前很多马拉松还是挖掘得不够,中国地域辽阔,但马拉松版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西部也有壮阔的山河,“司总他们做过甘肃张掖的马拉松,在丹霞地貌的地方跑多棒啊。”
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则表示,他是马拉松的“圈外人”,但这么多年一直是马拉松的坚定支持者,也是见证者。他对“三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规范化是必须要走的过程和阶段,这个过程的快慢取决于马拉松事业的路子走得平坦还是坎坷,当前这个阶段,规范化的脚步是越来越快的。说到市场化,他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当年厦马一大新闻点就是由完全的政府支持变成靠社会化商业模式运营。“马拉松要快速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要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协调和沟通,包括财力等的支持,但是最终这个行业长大一定是要走市场化路子。”他认为国际化的概念除了品牌、服务、产品走出去,也有赛事的对接,国际上有六大满贯赛事,我们自己也有类似的金标、银标赛事体系,这套系统要慢慢的和国际接轨,这样马拉松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可持续的产业。
李中文还进一步表示,一个好的赛事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为跑者服务。某个地区的政府办马拉松看重的还是它的综合效益,办赛方有它的诉求,但这个诉求要建立在为跑者服务好的基础上。他一直认为,马拉松呈现的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社会进步、社会管理的现代化程度,都有体现。马拉松实际上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印记。此外,马拉松是不是有特色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特色才会有魅力,才会吸引更多的参赛者。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千赛一面就“不好玩儿了”,也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当然在追求各自特色的过程中,怎么打造独有的品牌,需要一个过程。他很高兴现在都朝好的方向发展,《规划》的出台,对行业的发展非常好。“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跑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赛事宣传方的共同打造下,马拉松一定会越来越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