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综合

“融体育”的“天地人”

2018年02月05日07:37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融体育”的“天地人”

  ■本专题策划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煜

  ■本专题撰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白志标

  ■本期特邀嘉宾

  前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中心主任 金汕

  深圳大学运动心理学博士 刘皓

  跨界兼项,在体育界太常见了。所以姚明的前队友巴丁格要改行打沙滩排球这样的新闻对人们来说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国体育界,有意识地将项目结合起来发展却日渐成为风潮。比如在冰雪项目上,“跨界跨项选材”的最新案例就是短跑名将张培萌将跨界练雪车,而中国足协将建立“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作为青训的重要举措。莫非,在体育这个大范畴下,项目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体育进入了“融体育”时代?对此,本期三言两拍特约前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中心主任金汕、深圳大学运动心理学博士刘皓来做一探讨。

  天

  体育的界限 越来越模糊?

  体育是个项目分明、跨界不易的领域,但中国冰雪的“跨界跨项选材”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像这次中国冬奥体育代表团首次获得雪车、钢架雪车的参赛资格,雪车队队员主要是从田径、重竞技等项目的运动员转项而来的。各种跨界的尝试以及这种逆“天时”的冬奥夏奥跨界,是否意味着体育项目的界限在模糊?

  白志标:总体上看我不认为体育项目的界限在模糊。我们可以看一下,所谓跨界成功的情形:在现代奥运会最初几届,存在更为普遍的跨界,那时项目水平低,参赛项目少,跨界普遍;而如今奥运会的项目更为专业化,大多数项目跨界变得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跨界,更多为新兴项目且技术难度相对简单的,如沙排,且不说跨界相对容易,其选手也更多是排球场上的“淘汰”者,再如雪车,本身就没有像其他项目从小就开始的练习者,所以大多是成年后转型,这就意味着这些项目的专项训练相对简单。

  金汕:我觉得这个题目如果就大众体育界限来说还是成立的,在普及和校园体育阶段,体育项目本身就不存在明显界限,事实上我们专业体育最根基的体校选材就是这么来的,几乎没有说少体校选人是按照孩子们原来练过的体育项目来分门别类的,而且更普遍的是进入少体校刚开始练习的项目过段时间后反而觉得练习另外一个项目更合适,所以也就不存在项目界限,夏季和冬季项目,尤其是后者,这有着明显的地域限制,冬夏季项目在体校的跨界肯定是发生在北方,准确地说是在东北三省,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在南方。当然,东北三省冬季项目到南方挑选人才改项的另说,比说韩晓鹏。但是在专业体育阶段,我反而觉得体育项目界限是越来越清晰,即便是拿雪车来说,张培萌为什么就不能练四人雪车,最后改到钢架雪车,这就说明了项目的明确要求,而且更加说明了项目的界限。

  刘皓:举国体制下存在很多这种所谓的“跨界选材”问题,大多是想在一些空白领域短时间内缩小与强国间的差距。不光体育界,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领域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也是举国体制的“优势”,人才都是国家的,哪里需要哪里搬。这里用“跨界选材”其实是不完全准确的,最多也只能算是二次选材。我们都知道,优秀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既包括专项运动能力,也包括基础运动能力。初级选材后的小队员,更侧重基础运动能力训练,许多运动强国的训练理论对过早专项化训练是反对的。所以,总局要求的跨界选材(从别的项目当中挑选13~25周岁的运动员),其实选的都是一些别人经过初次选材,并通过一定年限的训练,基础运动能力都相对较好的队员。这样一来,别的提供“半成品”被挑选的项目,一定意义上讲都成了这些项目的青训梯队,有点打着“跨界选材”挖别人墙脚的味道。如果每个项目都可以跨界选材,长此以往就没有人愿意搞青训了。所以说,还是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去支持国家想短期重点突破的项目,因此这实质上不是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问题。

  地

  “基地”式选材靠谱吗?

  中国足协将建立“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作为青训的重要举措。业内有人表示疑虑:田径各专项的选材和训练都各不相同。8~12岁是足球基本技术打磨的最佳年龄段,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足球的专项技术。如果田径和足球混在一起训练,在操作中会不会因此出现各种问题?足球训练和田径训练能否很好地融合?训练计划上能否做到科学?

  白志标: 对于这个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上海足协主席朱广沪也说了,这个模式对目前我们国家的选材来说很有好处,因为田径是基础,如果我们的球员没有速度,没有爆发力,他们很难上升到很高的水平,如果在选材基地中能发现有天赋的孩子,通过有效的训练,包括大数据的使用,我们在选材方面成功率会更高。当然,这里的足球田径混合,田径只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并不能等同于足球技术的训练,如果真以为田径水平决定中国足球水平,那这个基地的存在就适得其反了。

  金汕:不管建立什么样的足球基地,关键是要明确核心是足球,现在这个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还仅仅是个概念,重要的是看接下来怎么运行,如何训练规划,是什么样的人在制定和执行训练规划。事实上,很多项目的体能教练就是来自田径专项教练。在身体素质提升中进行足球对抗训练无疑是有益的。老实说,不是我们对足球发展不重视,而是重视过头乱折腾,如果这种足球田径混合基地能长期运行下去,就算是出不来有天分的足球人才,至少能培养出具有身体条件和足球基本素质的人才供选择。

  刘皓:田径教练员辅助足球队训练,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想教练员一定明白自己训练的是足球队员,而非田径队员。在这里,田径的一些训练方法也就是足球训练中的一个工具,一定是要加上足球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才行。如果足球运动员只能很快速地从本方场地跑到队方场地,而没有射门的意识,那田径训练就没有意义。所以,融合可以,但不是简单的相加,要有主有次。

  人

  体育人才路子更宽广?

  充分发挥体育人才的能力,首先在挖掘阶段。那么像针对青少年的“足球田径混合选材基地”,是否能给运动员更多的机会来发掘自身优势,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未来之路?充分发挥体育人才的能力,也在于能力的再次利用。张培萌转向雪车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这些对我们来说到底是特例,还是体育发展,已经给了运动员更多地选择和更广阔的前景呢?

  白志标:首先还是要看项目,我前面也说了,钢架雪车、四人雪车这样的项目没有从小就开始练习的,都是在中途甚至是成人后转项,不管是我们国家还是国外莫不如此,因为这样的项目对于运动员的年龄要求不高,专项能力上也更多是偏体能、力量型,如美国雪车基本都会包括前橄榄球选手,所以我们的田径和重竞技选手转项至此并不惊奇;其次,虽然说像博尔特这样的田径巨星有机会踢职业足球,但相信没有人觉得他能进入高水平联赛中,更别说欧洲五大联赛了,就是中超他都胜任不了。所以,这样的事例还仅仅是特例,青少年阶段的选材可以是广撒网,但进入专业水平后不可能再如此做法,比如去年攀岩挑选了在山地如履平地的采药人,但在真正训练和比赛时根本无法胜任,只能成为笑谈,现在杂技、武校人才进入国家极限队备战队中,训练效果也无法预测。总之,体育项目尽管有相通的地方,但依然有各自的专项特点。

  金汕:与过去相比,毫无疑问体育人才发掘的渠道要更广泛了,过去基本只限制在少体校、地方队、省队等这样的层级,现在则不然,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确实拓宽了人才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去年全运会群众马拉松的冠军得主;再者,过去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出路也比较单一,去体育部门和到运动队执教几乎是仅有的去向,而现在不同了,那么多项目尤其是新开展的项目,让那些有体育基础素质的面临退役或退役后的运动员有了新的方向,比如说张培萌,按照过去只能是体育老师了,现在又延续了运动寿命,从这一点说跨界跨项选材给了他新的前景。

  刘皓:跨界选材虽然走了捷径,省去了高水平运动员培训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否成功,还取决于之后的专项训练结果。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一些之前专项训练不是太久的小运动员,如果跨界后的专项训练好,成材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对于另一些年龄偏大,专项训练已多年的队员,跨界后是否成功就不一定了,这还取决于新项目与原来项目的相近程度。我们国家的蹦床起步时,很多队员就是从体操跨界过来的,也还算比较成功。但从田径跨到足球,成功的例子就没听说过,即便是田径名将博尔特想跨界到足球,不也没有大俱乐部要吗?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