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体育产业

亚运之城走向国际体育名城系列报道之三

广州亚运留下场馆人才等遗产,助力广州体育走向世界

2018年09月20日13:55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一届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办赛时间有限,而通过办赛积累的场馆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却能源源不断地推动举办城市的体育事业发展。亚运为广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以有形的、无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了“广州亚运”这一鲜明的文化价值体。

广州亚运会的不少场馆如今成为了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基地,通过办赛培养的体育人才,很多成为广州甚至中国职业体育的中坚力量,不断传承的亚运精神同样激励着一代代的广州体育人。

广州市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姚宜表示,很多外国人认识广州,恰恰是从广州亚运会开始的。

●南方日报记者 彭博 通讯员 景泽庚

赛事场馆

盘活资源为全民健身服务

10日晚8时多,家住德欣小区67岁的钱大妈与家人一起来到天河体育中心,她准备去健身路径去练练腿脚,儿子和媳妇要去环场路夜跑,18岁的孙子则抱着篮球想去和朋友们较量一番。近些年,钱大妈一家晚饭后结伴去天体锻炼,几乎成了每天的固定“功课”。

作为2010年亚运会的主要场馆之一,天河体育中心在广州亚运后围绕全民健身的开展,升级改造进入快车道,陆续建成拥有80张球台的百姓乒乓乐园,设置全民健身公益服务平台“智跑服务驿站”,投资5000多万元建造全民健身综合场……如今的天河体育中心占地52万平方米,向市民开放的体育设施包括足球、田径、网球、篮球、乒乓球、游泳、保龄球等30多个体育项目。

“如今的天河体育中心早已不是功能单一的场馆群,而是集场馆设施、竞技体育、体育惠民、赛事中心、青少年培训为一身,推动体育产业、全民健身发展的综合体。”天河体育中心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天河体育中心目前年均接待锻炼人数超过545万人次,日均进场活动群众超过1万人次。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作为广州亚运的另一个主要场馆,在亚运之后提出“打造全国知名体育训练基地、广州市体育休闲公园、广州大学城体育共享平台”的总体发展目标,如今通过开展品牌赛事、群众体育、青少年培训等工作,已成为市民参与攀岩、自行车、轮滑等运动的好去处。

广州从化马场项目是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的重点内容,如今该马场是内地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为完善的国际马场类综合体,拥有4条跑道、9座马房、20个放草休闲区等施设,目前为香港沙田马场现役赛马提供训练、饲养等服务。

此外,越秀山体育场、海珠体育中心、广州棋院、英东体育馆等广州亚运场馆,很多都成为广州职业体育或群众体育开展的基地。

原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原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田新德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当时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遵循竞赛功能多元化、全民健身多元化、配套休闲服务功能三大原则,目的就是促进场馆的赛后利用,这样一来场馆不仅具备办赛功能,还具备全民健身功能,能为不同需求的健身者提供服务。

据统计,2017年,广州市体育局向市民免费或优惠开放的社会体育场馆达到360家以上并新增健身等大众化项目,新建310条健身路径,并完善一批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市、区两级45个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全年免费优惠超过25万小时,惠民700多万人次。上线“群体通”的各类体育场馆达500多家,惠民超过200万人次,还创新了“广佛同城”体育交流合作模式,实现“群体通、通广佛”,为两地市民提供体育便民服务。

体育人才

从亚运走向职业体育

“举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综合运动会,可以帮助当地培养大量的体育人才,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田新德介绍说,当时为广州亚运服务的工作者,有的成为专业办赛人才,被请到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京青奥会继续工作,有的因此走上了职业体育道路,也有的成为体育产业里的创业者。

现年29岁的罗宇彬,在广州亚运会时还是广州体育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他之前协助举办过一些足球比赛,在足球办赛方面有一些经验。当时广州亚组委竞赛部希望找一名有办赛经验并且外语水平出众的工作者,作为亚运会足球比赛的总对接人,协助办赛。

通过老师的推荐,罗宇彬最终接下了这份工作。在前期的培训中,大到赛事运行,小到运动员、小旗手出场的路线,例如行走的路线要距离边线多少米,他都要一点一滴学习,并按照规定应用到比赛当中。工作期间,他不仅要和所有参赛球队对接行程、赛程,还要协调同事做好赛事前后和赛事中的服务。

广州亚运之后,罗宇彬又去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负责运营足球赛事,后来南京青奥会组委会还想请他去南京,但他毕业后选择到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工作。在富力的前几年,他主要从事球员注册、外援引进等工作,近几年他按照俱乐部的要求,开始负责青训工作,目前是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青训部经理。

“我通过广州亚运会学到不少东西,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罗宇彬说,当年与他一起服务亚运的很多小伙伴,如今在体育产业的很多领域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举办亚运会不仅帮助很多年轻人成长为体育人才,也帮助不少中国体育公司在所在领域与国际接轨。

印尼地跨赤道,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雅加达亚运会期间,城市人数倍增,如何让亚运村及各大亚运场馆的冷暖系统达到最佳状态,为赛事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成为亚组委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广州亚运会上,广州提出“绿色亚运”的理念受到外界赞许,去年10月亚组委主席埃里克·托希尔亲自来到中国广州取经,最终选定了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雅加达亚运会提供绿色节能解决方案。据介绍,以雅加达亚运会游泳馆为例,原本每天需要耗电75000度,通过节能,如今每天只需用16000度电,相当于每天节约23600公斤标准煤,减少5880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该企业在水力平衡系统、减震减噪音等方面有先进经验,使印尼有了更多解决自然资源匮乏的方案。

亚运传承

竞技体育持续稳定发展

如果说亚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通过办赛培养的人才是看得见的“遗产”,那么亚运精神留给举办城市的,是一笔更为宝贵的财富。

2010年亚运会至今的8年时间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简称“亚博馆”)成为亚运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窗口。8年来,亚博馆不仅通过广州亚运会的藏品、故事,帮助广州重温亚运激情、传承亚运精神,还通过“冠军之家雕塑展”等展会、活动,让体育与艺术、文化相融合,点燃更多市民的运动热情。

事实上,2000多年来,注重体育传承的优点,一直让广州受益。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铜提筒上,便刻有龙舟的花纹,这意味着龙舟运动早在2100年前就出现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仁川亚运会被取消后,于雅加达亚运会,龙舟项目回归,在广州运动员夺得的16枚金牌中,龙舟便有贡献。

正因有了体育精神、亚运精神的薪火相传,广州体育竞技人才才会不断涌现。

广州亚运后的2012年至2017年,广州籍运动员共获得90项世界冠军,77项亚洲冠军,416项全国冠军,1719项省赛冠军。2018年,广州创造了参加省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广州运动员创参加亚运会最好成绩,广州竞技体育的璀璨之花,从2010年亚运会一直盛开到现在。

姚宜介绍说,很多外国人知道广州,正是始于广州亚运会。而这些年来,广州足球也是其他国家认识、了解广州的重要媒介。

“通过举办亚运会,广州积累了体育场馆、体育人才、体育文化等众多资源,将整个体育发展水平与国际接轨,效果一直持续到现在。”姚宜表示,通过举办亚运会,广州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