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希望北京2022成为中国志愿服务新的地平线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题:希望北京2022成为中国志愿服务新的地平线——访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
新华社记者姬烨 丁文娴 汪涌
10日晚,伴随着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装置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揭幕,北京冬奥组委也正式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志愿服务行动计划》)。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打造了“鸟巢一代”。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希望,北京冬奥会可以成为中国志愿服务新的地平线。由于我国冬季运动基础相对薄弱,办赛人才也相对欠缺,冬奥组委树立“大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行动计划:唤起人们的奥运情节
“志愿服务是大家触手可及的一个(与冬奥)有关的工作。”闫成说,“选择1000天的时候推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希望进一步推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走向社会、走向老百姓,唤起大家对冬奥会的进一步了解和关注。”
闫成介绍说,《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的发布是一个顶层设计,告诉人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行动是什么样的。“按照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工作安排,冬奥组委将在赛前两年启动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工作。我们已经明确,在2019年12月,正式启动这项里程碑任务。”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设立5个项目,包括前期志愿者项目、测试赛志愿者项目、赛会志愿者项目、城市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遗产转化项目。这5个项目贯穿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和赛时运行全过程,彼此关联、融会贯通。比如,前期志愿者和测试赛志愿者都将最大限度地保留转化成赛会志愿者。
闫成表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是赛会志愿者项目,也就是在奥运赛时,直接参与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行保障工作的这一类志愿者。按照目前我们同国际奥委会商定的第二版人员计划,冬奥会赛会志愿者计划招募2.7万人,冬残奥会志愿者计划招募1.2万人。”
“相比2008年夏奥会而言,冬奥会志愿者总体规模要小一些。一方面因为冬奥会比夏奥会的规模小。另一方面,国际奥委会倡导节俭办奥,尽可能地控制规模,这也是我们四个办奥理念所要求的。这也意味着冬奥志愿者队伍将更加专业、更加精干、服务更加精准。”他说。
但为了充分考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冬奥组委还是要从不同维度去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办奥的平台,比如,冬奥组委将会同举办城市在测试赛和冬奥会赛时,招募8-10万名城市志愿者承担城市运行保障工作;再比如,将在5月11日推出“迎冬奥”志愿服务十大示范项目,一直延续到冬奥会赛时,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
冬奥组委将采取团体报名与个人报名相结合、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结合、网络申请与书面申请相结合的方式招募赛会志愿者。
赛会志愿者主要有6类来源,具体包括:高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志愿者、中学生志愿者、各省区市志愿者、港澳台志愿者、海外华侨华人志愿者、国际志愿者。这6类志愿者的招募方式及报名途径基本相同。一方面,个人可通过网络提交报名申请;另一方面,冬奥组委将授权或委托相关组织机构进行动员,在当地组织团体式报名。
所有赛会志愿者都将在赛前接受培训,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和岗位培训等内容。其中,既有理论培训,也有公益实践活动。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出入境等因素,对于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一般可以通过网络接受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并在赛前7-10天到岗接受场馆和岗位培训。
志愿服务:从元年到新地平线
有人曾说,2008是中国志愿服务的元年,让志愿服务事业开启了新阶段。现在,谈及2022冬奥会志愿服务,闫成说他更愿意这样讲,希望冬奥会志愿服务能成为一个新的地平线,把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推向更高层次。
闫成说:“志愿服务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征。所以,我们很期待,在冬奥会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核会进一步放大,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也通过体育盛会这样的纽带,从国际社会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角度,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08年北京夏奥会期间,闫成曾在鸟巢工作,是“鸟巢一代”成长发展的见证人。“在那届奥运会之前,我参与了高校志愿者的选拔、教育和培训,亲身受到志愿者的感染,我对‘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2022年我觉得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举办两次奥运会,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我们作为双奥人,也有了这样一生难得的两次机会。”
冬奥组委曾经专门组织过一次“从2008-2018:十年故事会”活动,邀请曾经的奥运志愿者们回家看看,这是对志愿者的尊重和礼遇。
闫成介绍说,目前正在设计志愿者标识系统,还将用微笑、形象大使、主题歌曲等元素,去唤醒那一代人的奥运情结。从夏奥会到冬奥会,不同的元素,同样的寓意,将在继承与发展中,展现出新时代志愿者的风貌。
大人才观:立足国内 放眼全球
2020年2月15-16日,本届冬奥会首项测试赛——高山滑雪世界杯延庆站比赛将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办,这是我国首次举办高山滑雪速度项目国际比赛。由于我国冬季运动基础相对薄弱,办赛人才也相对欠缺,为此,冬奥组委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闫成说,我们分3个渠道引进外籍人才。一是聘用专家。组委会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符合国情实际的特聘专家制度。分批引进了26名外国专家,在场馆规划、竞赛组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咨询作用,也帮我们培养起一支国内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团队式引进专业人才。许多竞赛组织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需要对规则有非常娴熟的理解,同时还要具有高超的冰雪运动技能。“比如说高山滑雪的试滑员、赛道的划线员,实际上就需要专业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滑雪技能水平。这方面我们准备跟一些国家和地区奥委会进行组织间的合作,团队式引进这样的人才,在国内人才无法满足的一些岗位上,帮助做好我们的赛事组织,同时我们也希望他们的介入,帮助我们带出一支中国自己的队伍。”闫成说。
三是全球招聘员工。2016年,组委会组织了首次全球招聘,从中择优选拔了一批优秀外籍人才。2017、2018年也都组织了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其中就有一批海外留学人员。
走出去方面,冬奥组委派出工作人员去各类国际高水平比赛实习和观摩。“比如说平昌冬奥会期间,我们就选派了200余人的队伍,参与平昌冬奥会的前期筹备和赛事的组织运行。这些同志在北京冬奥会之前有了一次真正冬奥会之旅,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原先所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闫成说。
此外,冬奥组委把更大气力、更多精力用于培养国内的专业人才上。注重发挥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面向全国开发优秀人才,整合专业力量。一是培训国内技术官员,分别举办冬奥会15个竞赛分项的国内技术官员培训班,累计培训1200人次,“我国自己的裁判员、技术官员将是未来重要的冬奥遗产”。
二是培养赛事保障人才,会同举办城市相关部门,先后开办医疗、安保、交通、餐饮、住宿等培训班,累计培训500多人次。“比如北京冬奥组委还组建了一支滑雪战队,规模在400人左右,为雪上项目赛道作业提供了人才储备。他们是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滑雪爱好者,目前队伍已经培训了16次,参与了若干场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的国内国际比赛的保障工作。”
三是招收赛时实习生。会同教育系统以及相关高校,借助冬奥会平台,培养在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筹办工作,同时在实践中获得锻炼提高。目前,已经会同19所高校首批招收了287名赛时实习生。(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