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人民日报体育部>>王霞光

青岛新兴体育馆坚持创新服务全民健身

2019年05月15日15:23 |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小字号
闹市中的新兴体育馆
闹市中的新兴体育馆

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王霞光)日前,记者应邀采访了第35届青岛蓝天杯老年网球邀请赛,并对该赛事举办地———民营青岛新兴体育馆进行了调研。

一、全民健身的热盘基地

初夏,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掩映在满目的葱绿中,而位于市北区CBD的新兴体育馆,则是被四周林立的商厦高楼所环罩,落差格外明显。然而,这座兀自屹立的贝壳形庞然大物,门前却是车水马龙,馆里也是热闹非凡。每天从早到晚来这里健身的人群络绎不绝。

以这座体育馆为核心的青岛新兴体育俱乐部,是由青岛新兴集团公司于1998年投资兴建,经青岛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俱乐部投资2.3亿人民币,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米,建筑面积4.2万平米,拥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壁球、台球、篮球、游泳、瑜伽、武术、体育舞蹈、健身中心及商业中心等颇多运动功能设施,并拥有两千多人的观众席。据介绍,新兴体育馆是目前岛城运动项目最为齐全,经营规模最大的体育馆之一,同时也是山东省民间资本投资最早、规模最大的民营综合体育设施。

开业二十多年来,该俱乐部已接纳千万人次以上的体育爱好者,为青岛市的全民健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节假日和晚场的羽毛球场地,尽管在不断扩展中已有二十多片,但仍然供不应求,需要预定。而相对小众的壁球等项目,俱乐部也一直坚持下来,宁可亏损,也要尽可能满足健身人群的不同需求。有趣的是,由于新兴体育馆的吸纳效应,周边的一些新建楼盘纷纷以“毗邻优质体育资源”拿它做卖点。甚至有房地产企业曾出资10.2亿元欲收购新兴整体,也被拒绝。

二、网球成为拳头产品

1998年的春节刚过,36岁的刘建新站在建成不久的新兴体育馆旁,面前是一片废弃的菜地,刚刚接到新兴集团负责人交代的任务,要把这里变成六块网球场。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刘建新与网球项目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整菜地,打地基、浇混凝土、铺沥青、上涂层,刘建新和工人们一起,从过完春节一直忙活到六月,六片崭新的网球场落成了。1998年6月,青岛市第一家网球俱乐部正式成立。

有了场地,俱乐部接下来要做的是推广和赛事。“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我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中心的一位领导交谈时得知,原本打算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职业选手年终总决赛要临时改地方。”刘建新当时就觉得,这是个打响新兴网球俱乐部品牌的好机会,他果断决定,投资35万元承接了这项赛事。

那个年代,35万可是一笔不菲数目,但这却是青岛举办过的少有的全国最高水平职业赛事。“当时全国顶尖的选手易景茜来了,张宇(如今郑洁的先生)来了,后来的奥运网球女子双打冠军李婷和孙甜甜也来了,青岛市的网球爱好者还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这么高级别的网球赛。”

这是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紧接着,刘建新把目光放在了青少年网球的普及上,并联合青岛市教育局设立了“新兴杯”中小学生网球赛。

那一年,办了五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被叫停,直到2004年才恢复;未来的中国一姐李娜只有16岁;当年的曼谷亚运会,中国网球只拿到一个女双冠军;中国选手在大满贯上的最好成绩是第二轮……

“1999年我刚接触网球,听说有个‘新兴杯’中小学生网球比赛,就报名参加了。”赵蕾当时只有10岁,一直到进入山东省体育学院前,她参加了七届“新兴杯”赛事。

从青岛走出来的赵蕾,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成为中国软式网球第一位拿到亚运金牌的运动员。

“‘新兴杯’可以说是青岛最好的一项青少年网球赛事。”现在青岛大学任教的赵蕾说起“新兴杯”以及新兴网球俱乐部,仍然充满感情。如今她偶尔也会去俱乐部打打球,自己的学生去打比赛,作为教练,她也经常会到场观战。“这样的角色互换,还挺让我兴奋的。虽然这些年,青岛有了很多网球俱乐部,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新兴一直是青岛最好的网球俱乐部之一。”赵蕾如数家珍。

1998年第一届新兴杯,报名的孩子只有十几个,二十年后,参赛选手已成百上千,无数孩子因为这项赛事爱上网球,并将它作为未来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爱好甚至职业。这项赛事,也成为山东省内举办时间长、参赛人数多、社会反响大、创新能力强的青少年网球赛事。

随着新兴杯的普及,俱乐部因势利导把目光由本地转向全国,举办了国内、国际城市友谊赛等许多大大小小的赛事,以及全国性的网球论坛。各地网球爱好者纷纷来以球会友,对大众网球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努力和贡献。

张志达离开家乡呼伦贝尔,已经整整二十年。这些年,他逐渐适应了青岛这座有海的城市,只是一到冬天,偶尔会想起内蒙古的鹅毛大雪。

1998年,张志达成为新兴网球俱乐部第一位教练。在呼伦贝尔体校做过校长的他,深谙体育精神,也因为喜欢网球,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山东探亲的张志达认识了刘建新,从那之后,他辞去工作来到青岛。二十年间,风雨无阻,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出现在这片球场上,如今,他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从 1998年底,张志达收第一位正式学员起,这些年,他已不记得教了多少学生。

现在,俱乐部里有四位全职教练,每年的六七八三个月,是最忙的时候,从早上球场开门到晚上关门,几乎每天都要泡在球场上,看到有天赋的孩子不被埋没,能通过网球收获快乐,并且凭借这个特长有更好的出路,这便是作为一名教练最欣慰的事情。

今年64岁的朱鸿谊是这里的第一位会员。1998年,朋友送了他一张会员卡,说青岛有家网球俱乐部,你既然喜欢打球,不如去那里练练。最初,俱乐部会员满打满算不超过十个人,现在老朱给初学者当个教练,已不在话下。不知不觉,老朱已经打了二十年球,每天不上场练个把小时,就总觉得浑身不得劲,有时候出差回青岛连家都不回,直奔网球场。

随着中国网球在奥运夺冠、李娜连续夺得大满贯,网球开始被更多人了解,而对朱鸿谊这样的老会员来说,最直接的感受是,来打网球的人越来越多,俱乐部的六块场地,在节假日如果不提前预订,根本排不上队。

喜欢网球是刘建新创办新兴网球俱乐部的重要原因,“网球是每个人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一项运动,同时它讲规划、讲礼仪,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这也是它的最大魅力。”

一旦和别人聊起网球,刘建新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20年来,他不断地推广网球运动,传播网球文化,让网球的魅力被更多人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和新兴也成为网球在青岛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重要推手。

目前,岛城经常参加网球运动的约有1万人,根据常年网球活动人口和所带动的人群估算,青岛的网球人口已超过十万人。在前不久俱乐部成立20周年的年会上,已是俱乐部总经理的刘建新感慨万千,他坦言自己并不是在一个“风口”进入的网球市场,二十年风风雨雨,也许有人会说他苦尽甘来,可在他心中,却完全没有苦涩,时间沉淀下的一切,都让他感觉甜美。

也正因为有二十年的坚持,新兴网球俱乐部,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成长为这座城市网球发展的一面旗帜,对刘建新而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体育馆里的各项运动场地越来越红火,刘建新更忙了,但他最牵挂的,一直是网球场。在他关于新兴俱乐部未来的发展蓝图中,网球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这些年,他也从一个网球盲成为了一名水平不错的业余网球选手,更重要的是对网球运动的理解,使得他对群众性网球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有了更专业的管理能力。

2013年,刘建新开始以中国体育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去观摩、报道网球四大满贯赛,还分别去了伦敦和巴黎当地几家大的网球俱乐部参观学习。他体会到,国外的俱乐部历史更加悠久,管理和运行经验更丰富,俱乐部和会员之间的凝聚力和粘合度也更高。刘建新说,因为起步晚,“在中国做网球俱乐部,更要耐得住寂寞,没有‘做公益’的心理准备,很难在过去的二十年,始终保持初心。”

刘建新还担任着青岛市老年网协会长,因此,俱乐部在每天上午固定时段,对老年网协会员免费开放。在前不久的青岛市网球协会换届选举中,刘建新又当选会长,责任更重了。有朋友戏言他是不是对网球太“溺爱”了?事实上,由于俱乐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刘建新只不过是在掌管通盘的前提下,侧重点放在网球,以网球带动其他项目共同发展。

三、做体育产业离不开执著

温故知新,回望来时路,1987年,由青岛市市北区一个农业生产队改建的新兴集团公司刚成立不久,带领村民开始致富的董事长陈仕禄即做出决定,在公司自有土地上兴建一座三千多个座位的体育馆!新兴体育俱乐部刚成立时,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目前,新兴已经拥有上万名忠实会员。

新兴办体育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有一个在教育局注册的儿童足球学校,上午上课、下午学习,一直办到这些孩子上初中。前足球明星李宵鹏(现中超山东鲁能队主教练)、宋毓明等都是从这个学校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当时村民集资2千多万元建了一座近3000座位的体育馆。后来随着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2009年旧馆拆掉,盖成了现在的现代化新场馆。“新兴人从老董事长到新接班人,对体育都是很执着的。体育也是生产力,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首当其冲,劳动者的身体好了,生产力就提高了。村办企业办体育,能有眼光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顶住了很多社会压力。 ”刘建新表示。

从发展脉络看,刘建新经手后的十几年,体育产业的变化是非常可观的。1998年成立俱乐部时,仅是单纯的打网球,最惨淡一天的顾客只有3个人,收入不到60元。发生变化是2001年起,随着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来体育馆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市体育局、教育局和区政府等部门从政策到资金的扶持,体育馆运营渐渐有了活力。“我们新兴人一直认为,办体育馆办体育俱乐部是一个阳光运动,是给别人创造健康幸福的事情,咱们要做这件事。”

为满足体育爱好者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场馆在各个体育项目上都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练,实际上也是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全面、技术精干的专业教练团队,重视在岗教练的业务培训,并深刻体会到培训是保证场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体育场馆不再单纯是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场所,而逐渐成为全民健身的公共课堂。因此,新兴的健身教练已不单纯是技术指导,还要具备比较全面的指导能力,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持合格证才能上岗,并在后期定期培训中,更加倾向于学习能力强的体育人才,以便在与不同层次的会员直接接触时,为会员设计全方位的健康计划,提供精确的健康评估、科学咨询,然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顾客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身计划,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个性化健身指导,有一定的科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提升全民健康的服务专业化水平。

体育产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新兴体育场馆的运营经验,吸引了各地许多业内人士前来学习取经,为此俱乐部总经理刘建新曾于2014年应邀到国家体育总局政府网站,与更多的网友交流。

新兴体育腾达了,但没有忘记回馈社会,他们多次举办公益性活动,以及无偿为中国羽毛球队等提供训练场地。在俱乐部会议室的墙壁上,从国家级到市级的全民健身运动奖励和称号,也早已琳琅满目。在青岛市体育局的积极支持下,一座笼式足球场也已在馆外竣工。后期还将陆续筹建青岛市最大的极限攀岩基地和山东省最大的室内极限轮滑运动馆。

31年来,新兴体育俱乐部这个民间资本运营的成功案例,足可证明,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的事业中,中国的民间资本既有热爱的初衷,也有足够的勇气和空间,前景无限。青岛市体育局新任局长车景华欣喜地表示,将积极总结新兴体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推动青岛市体育产业的更大发展。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