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新技术对冰雪产业的影响
6月15日,第二届中芬冰雪运动合作论坛在北京体育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体育大学和人民网人民体育共同主办。在论坛上,欧悦冰雪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博发表主题演讲,题目为《新技术对冰雪产业的影响》。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先生们,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新技术在冰雪产业当中的应用。
冰雪产业,我从事时间也不长,大概将近十年时间,主要做的是室内冰雪场馆里面的相关设备设施。我认为相比世界上发达的冬季体育项目国家来说我们相差还很远。我今天发言主要是讲可持续性,怎样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来,怎样让新技术能服务更多的人群,从而把这项运动拓展开来。
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冰雪场馆的节能环保,其次是冰雪场馆多功能使用,然后是冰雪体育场馆可拆装的再利用,最后一项是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都看到国家对冰雪体育产业的重视,作为一个从业者,从哪些细节能把握这些政策,能把这些政策能利用在相关的未来的场馆投资,包括场馆利用,尤其是为运动员、为大众冰雪参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呢?
通过一系列利好的政策,我作为一个从业者大胆估计了一下冰雪产业的未来规模,从工信部总结梳理的数据来看,2018年整个冰雪产业规模才200亿人民币,和一个冰雪发达产业国家来说相差还很远。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包括中国人口基数来看,相信未来冰雪场馆建设会超过上万个,至少基数在一万个,目前大概在三四百个,室外滑雪场肯定会到三千到五千,这里面包括大量的戏雪场地,不只是像万达万科这样大的滑雪场,这对普及这项运动来说是比较利好。
我今天讲的主要从新技术来说,借助以前参与众多国际上项目的经验,看看未来有什么样的新技术能够在场馆上应用,能给我们场馆带来很好的借鉴性的作用呢?
下面通过两个案例作一下介绍,一个是二氧化碳跨临界技术在冰场上面的应用,一个是二氧化碳载冷剂技术在冰雪场馆上的应用。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左侧列项表是WP值,大家能感受到整个温室效应,一天比一天高,夏天一天比一天热。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是由于排放物,尤其高铅排放物造成的。右侧这一列是OWP,整个会破坏臭氧层的功能。制冷剂选择的时候是靠这两个比较。左下角,从NH3、氨和二氧化碳来说,这两个工具目前来说是世界公认的制冷能效和未来环保意识最好的两个制冷剂,其他的几个都是过渡性的产品,这次北京冬奥会赛区也选择了我们看到左下角用到的。不管是延庆赛区还是北京赛区的或者首都体育馆选择的二氧化碳技术,说明我们在建设大型场馆的时候,是考虑到可持续性。
有什么好处呢?作为投资人来说,未来关注场馆的能耗,大家都知道,一个冰厂制冷的时候需要散热,散热的同时这些热量能不能很好利用?其实能利用,为什么没有利用呢?平常这些制冷剂由于本质决定了它的热品类不是很高,它的散热能力最多让室温达到30度。如果用二氧化碳这项技术,由于它的高品类热量非常好,能达到八九十度,八九十度和三四十度相比,可以把八九十度的水用到很多地方,比如游泳池。一般滑冰馆和游泳池都是相结合,室内滑雪管和SPA相结合,制冷的同时散失了很多高品位的热源,可以使整个场馆的综合能效比利用非常高,这契合了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绿色节能包括环保的核心意识。但是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冰雪场馆,90%的热能利用率都不高,这本质是由的制冷剂决定。
我们刚才说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第二项是二氧化碳的载冷系统,载冷系统规避了二氧化碳一个独立的因素。二氧化碳临界温度是31度,临界温度达到31度的时候,压力是100公斤。我们比较一下家里自来水的压力大概是2-3公斤,当到100公斤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运行公值。如果是二氧化碳载冷系统的话,压力高,其实并不代表危险,我们会通过很多方式把危险给它的降低,比如通过一系列安全措施、卸压措施,能降低很多。比如开的汽车,汽车里面的空调使用的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压力也是一百多公斤,但是没有人觉得它危险。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问题。
二氧化碳载冷系统,相比传统的制冰系统节能能节多少呢?也是百分之四五十。这项技术也是我们国家首次使用,第一个应用项目是用于北京丰台区中车27厂的国家冰雪实验基地。如果做成的话,将是我们国家第一块二氧化碳载冷剂冰场项目。二氧化碳跨临界项目今年年底首都体育馆也会建成。近一两年内我们国家从二氧化碳载冷到二氧化碳跨临界这种新型的制冰技术都会很快实现。当然,这都得益于冬奥会这一重大赛事倒逼着我们的产业升级。
对于整个场馆综合利用来看,热能通过制冰的同时,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泳池、SPA、草皮的地平加热,包括生活用水等等。
其次是二氧化碳的一些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保证制冷剂在安全范围内运行。有很多种方式,比如通过温度可以降低压力,通过一些传感性能监测到的压力,我们呼吸空气当中就有二氧化碳含量,但是我们就会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它控制到跟空气一样的浓度,就不会有任何危险。
同样,二氧化碳也可以利用到未来室内造雪的领域,我相信大家都清楚,一个室外滑雪馆和一个室内滑雪馆,除了四季运营不同以外,最大区别是能耗相差非常大。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滑雪馆,万达室内滑雪馆,一年运营能耗在二千万左右,光室内制冷、造雪四季运行的维护费,相对来讲,能耗成本对于室内滑雪馆来说是相当大,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呢?其实就是通过相变的载冷剂的改变能降低,能降低多少呢?大概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第一是省去二次换热的交换过程,第二是整个二氧化碳相变的过程,它的能量散失要比传统制造的盐水散热,量大的多,所以它就是一个非常节能的产品。
我们面临着室外滑雪场在冬季或者冬季以外的其他季节,比如秋季,或者其他季节,想要造雪,必须要室外温度达到零度以下。零度以上能否造雪呢?可以造雪,通过高温模拟压力的环境,使雪造出来。雪造出来能不能存储起来,需要一系列的保雪设施。这块技术很快在国内也会落地,它是利用海水淡化的技术思考,实现了夏季高温,基本上我们现在室外这种温度,二三十度的时候可以达到造雪的能力,真空造雪。传统的室外造雪泡都是通过空气,通过风机输送,把水凝结成很细的水粒,凝结成雪花,高温造雪、真空造雪和通过传统风扇送风效果是不同的,是通过真空模拟的环境实现的造雪。它的应用案例,今年下半年应该就会在市场上面大家可以看到。
我们想分享的是,机械方面对我们国家来说发展非常快,但是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们看的是更是长远,是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大型的场馆能够长时间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也在思考。一些大型的场馆,举办过大型比赛之后,很难很好利用。一项大赛能不能用短期可拆装的技术来实现呢?目前来说,国际上,包括国内,我们也有很多案例可以思考,没有必要非要做一项赛事就建一个很大的体育场馆,这种对我们投资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这种新型的可拆装的技术就是未来很好的发展趋势。
上面这个是2018年天津奥体中心的一个案例,短期的中俄冰雪活动,用的大概七天时间,搭乘一块能满足国际赛事的冰场,用完以后拆除,场馆恢复到原貌,对场地没有任何的破坏。这种场馆未来我相信在以前原有体育场馆里面实现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包括它的技术。去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冰球锦标赛决赛上使用的效果,也表明了其能满足国际上最高体育赛事的要求。包括我们国家承办冬奥会的水立方,未来也会改造冰立方,用的也是这种技术,可拆装临时冰场技术。2018年在苏州第一次举办冰壶锦标赛,冰壶对场地的条件、各项设施非常的高,从湿度、温度各方面的条件。苏州,当时室外下着雨,室外30度,通过可拆装技术和室内温度的控制,比赛也满足了一系列的要求。比赛用的也是临时冰场,大概15天时间,用完之后拆除,苏州奥体中心体育馆还恢复为原貌。除了体育馆以外还有体育场,更多的足球场也可以利用可转换冰场实现冬季娱雪娱冰。短时间赛事活动,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来做。
前面提到的是没有冰的体育场馆,比如足球场和体育馆。对有冰的体育场、体育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冰蓝转换的场馆。大量的体育场馆篮球比赛的时候,木地板下面都是有冰的。一般有NBA的球队,只要打篮球的场馆,一般是可以做冰球比赛,对这样的场馆来讲又多了一项运动功能。像五棵松、首体的冰雪馆都是采用冰篮转换,在场馆利用上效果就比较好。
同样的,在冬季室外,我们也会用到这种可拆装的冰场技术。比如冬季大型的体育场馆的文娱活动,这个项目是奥地利维也纳的市政厅广场,冰面面积一万多平米,每年接待游客也达到了上百万人,已经和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大厅齐名,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旅游项目。
还有更多的冰雪体育项目,目前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但是在国际上,从运营效果来说,已经非常好。比如冰上速降,大家都知道雪上有雪上追逐,冰上速降,我们根据了解,它目前已经是国际奥委会的一个会员项目。我们看到参加的人也是非常多,对于当地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发展,包括对于参赛运动员来说基本上只要能打冰球的运动员都可以参与,这项赛事也是非常新颖的赛事,当然它也是通过可拆装技术的冰场来实现的。
如何让学校快速来参与冰雪运动?学校也没有那么大的面积,只能用低成本或者低投入的一些措施,来让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到冰雪项目,可拆装的冰雪措施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包括一些商圈,一些大型的重要的活动,其实都可以采用临时的可拆装的技术。
现在也看到了大量的冰雪场馆,尤其是室内滑冰馆,都采用气膜技术,它就是一项很好的发展趋势。从室内建造到整个投入运营,对投资商,包括对于参与商来说,都是通过很短暂的时间,通过很低的一个成本来实现参与冰雪运动的手段。
冰场,如何实现让它升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每天专业人员都要清冰,如何让冰车不需要在人员驾驶的情况下来实现整个清冰的操做呢?目前也有无人驾驶,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传感器来实现冰上自主清冰,在清冰的质量保证和人员的成本节省来说都是未来一个很好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建设智能化场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包括未来场馆要实现的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平昌冬奥会看到未来大量的场馆基本上都要通过虚拟现实,不一定非得深入到一线场馆看精彩的比赛,通过虚拟现实同样可以观看到精彩的比赛。这样技术化的手段,也是未来场馆的一个发展趋势。包括对于运动员辅助的训练,我们现在大量的运动员通常是通过基础设施来进行训练,但当我们在国外先进的冰雪发达国家走访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这是对未来智能场馆的展望,希望在场馆建设当中考虑更多。谢谢大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