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2020体育扶贫>>相关政策

评论:不能忽视体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 

2020年03月02日15:1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银川12月9日电(记者何晨阳、靳赫)记者近日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调研发现,随着精准扶贫、体育惠民等措施的不断推进,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贫困地区群众健身需求也不断增长,健身器材和体育场地的增多在提升群众运动积极性的同时,改变着群众生活方式,还有着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

体育设施犹如一条纽带,在给群众带来健康体魄的同时,发挥着不小的社会效益。记者曾在西海固地区多个村庄听到不同版本“一副篮球架的故事”,虽然人物、地点都不相同,但故事带来的思考却高度相似:自从有了篮球架,村民打球的人多了,玩牌耍赌的少了,村民关系更紧密了。

记者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等地走访发现,当地在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重视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在张易镇驼巷村,体育场地和器材成为村民休闲锻炼的重要保障,不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从饭后看电视打牌变为运动健身,小小的体育器材在提升群众身体素质的同时,对拓展运动人口规模,打造健康中国也起着一定助推作用。

记者发现,很多地区在精准扶贫中注重体育元素的融入,如广西先后在重点贫困村开展“体育器材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开启“体育+诊疗”“体育+校园”“体育+设施”等体育和健康组合的新模式;河南因地制宜,通过在贫困村铺设健身步道、增添健身器材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多地实践证明,不应把体育单单看成打球娱乐,更要认识到体育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尤其是融入扶贫攻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提供体育设施和服务,并非体育部门一家的事。贫困村体育设施是否齐全、全民健身是否红火,虽是体育部门分内之事,但关键还要看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程度如何。

全民健身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属于民生大事。扶贫不单单是让贫困群众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升那么简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生产生活方式等“软件”,也应在此过程中随物质生活提升而同步提高,以夯实扶贫效果、拓展扶贫实效,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加夯实小康社会的基石。(原文发布于2016年12月9日)

(责编:杨乔栋、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