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球,加油!(體壇觀瀾)

范佳元

2016年08月04日05: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男籃國家隊在最近幾場熱身賽中接連大比分敗北,裡約奧運會參賽前景越發不被看好。但是,考慮到籃球這一運動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即便在強手如林的奧運賽場一場不勝,也不會妨礙中國男籃成為裡約奧運的關注焦點和熱議話題。

  國人為何對籃球青睞有加?既有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是現實的選擇。

  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男子籃球首次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當時中國派出了以董守義為教練、牟作雲等人為隊員的男籃隊伍參加了柏林奧運會。籃球傳入中國的時間是1895年,隻比籃球誕生地美國晚了4年。

  自近代以來,許多西方體育項目陸續登陸國內,但要真正在中國大地站住腳並不容易,因為每一個項目都必須經過文化層面的積累和沉澱,才能被國人接受。籃球,不但站住了腳,而且開始生根開花。籃球規則勝負易判、場地可大可小、參與人數可多可少,能適應中國各地復雜情況﹔籃球對抗程度適中,既不像隔網運動頗有距離感,也不像拳擊、橄欖球那麼直接,符合“中庸”之道﹔籃球運動既提倡核心引領,也缺不了團隊合作,符合中國人傳統處世哲學……

  如今,籃球在我國是全民健身事業的重要一環,是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農村,籃球場、籃球架是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標配”﹔在城市,籃球更是“減壓閥”,讓總是“坐著工作”的人盡享運動樂趣。近兩年,各種形式的籃球比賽在許多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鍛煉身體自不必說,參與各方更看重籃球在打破人與人之間疏離感、醫治“人為物役”的“城市病”方面有獨特作用——寧願在籃球場上被甩“垃圾話”,也比關在家裡對著手機、電腦強。

  “籃球即生活,球場即社會”。一項運動的發展如果沒有在文化上得到認同,那麼它可能會在扑朔迷離的狀態中徘徊不前。中國籃球是幸運的,120多年的發展積澱下的雄厚財富遠比“世界前八”更值得回顧珍惜、挖掘利用。裡約奧運會開幕在即,中國籃球,加油!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4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