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權亦有千鈞重(快評席)

晨  曦

2016年08月10日03: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裡約奧運會舉重賽場8日晚又生意外,中國男子62公斤級選手諶利軍突遇雙腿抽筋,這位總成績和挺舉世界紀錄保持者,遺憾地放棄了爭奪金牌的機會。

  兩次試舉失敗后,在后場接受按摩的諶利軍心急如焚,還想第三次向143公斤發起挑戰。此時,舉重隊副總教練於杰對愛徒說“不要(再舉)了”,現場大屏幕諶利軍的名字后隨即出現了“DNF(棄權)”字樣。

  一次棄權的決定,也有千鈞重量。於杰毫不遲疑當斷則斷的放棄,阻止了諶利軍再用自己的身體冒險,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更大傷害。運動場上,金牌和成績固然重要,但保護一位23歲的年輕選手的身體和未來,更顯珍貴。正如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在《體育頌》中所說:“我們所說的勇氣,不是冒險家押上全部賭注似的蠻干,而是經過慎重的深思熟慮。”

  舉重台上,受傷時再拼一把的故事不勝枚舉。僅在奧運會上,張祥森、陸浩杰就都曾帶傷挂上獎牌,他們的拼搏精神,和金牌一樣鼓舞人心。當然,帶傷出戰的事例不止舉重,也不僅限於中國選手。面對4年一次的盛會,沒有運動員會輕易向傷病低頭。但在這樣的時刻,運動員在最高水平的奧運賽場帶傷去挑戰極限,帶來的傷害也可能被放大。對此,顧拜旦也有他的理解和把握,“發揮人類最大能力,而又無損健康的肌體。”

  對於運動員是否應該帶傷出戰,一直都有爭論。相比之前更多要求運動員不計后果地拼盡全力,現在的中國體育人已開始用更為理性和人文的方式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反映出的,其實是競技體育觀念的轉換:已從單一的金牌思維向以人為本的理念成長。獎牌的得失並不高於一切,運動員的健康同樣重要,兩者構成了中國體育的發展基石。如果說前者是對“量”的關注,那麼后者的內涵無疑更為豐富。

  還應看到的是,諶利軍的退賽並未引起軒然大波。人們除了惋惜之外,已經可以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種意外。一個包容的時代,孕育出更有溫度的尊重與自信。關於帶傷是否還要拼搏的爭論也許還會繼續,但這一次果斷棄權所折射的競技體育價值觀,乃至社會心態的演變,意味深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0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