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11日,中國隊選手郝佳露(右)在比賽中。 |
看完最后一劍,69歲的法國外教勒瓦瓦瑟爾揮了揮手,召集中國隊的弟子們搭著肩膀圍在一起。老人沉穩的嗓音讓所有人平靜下來,“你們是最棒的,前面的路還很長,姑娘們,我以你們為驕傲!”
這一幕發生在當地時間8月11日的裡約奧運會女子重劍團體決賽現場。曾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奪得中國擊劍史上首枚團體金牌的中國女子重劍隊,當日以38︰44不敵羅馬尼亞隊,與冠軍擦肩而過。首次替補上場的中國隊選手郝佳露賽后泣不成聲,兩局比賽輸掉了5分,她把失敗的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
這次換人確實成為比賽的焦點。勒瓦瓦瑟爾表示,原本就計劃決賽讓郝佳露打孫一文的最后一輪,隻不過孫一文突然受傷才打亂了計劃,郝佳露以前對陣羅馬尼亞隊時打得非常好。“我們是一個新團隊,決賽前都是我們3個人在打,她如果沒有出場,就沒有機會登上領獎台。”許安琪說,可能心理壓力過大讓郝佳露發揮不佳,但她有資格擁有這枚團體銀牌。
然而,一些網友不理智的冷嘲熱諷,卻在賽后涌向郝佳露,甚至整支女子重劍隊。這支載滿榮譽的隊伍在裡約並不順利,許安琪和孫玉潔在個人賽首輪出局,寄予厚望的團體賽未能衛冕,讓姑娘們黯然神傷。但對於在中國如此“小眾”的擊劍項目,多少次孤軍奮戰,才換來登上奧運領獎台的機會。
最后登場的許安琪,拖著一條傷腿,頑強地一劍劍追趕,“對手頻繁出劍,我一下子有點蒙,如果不那麼著急,還是有機會的。”有形的比分差距或許能追趕,但無形的擊劍普及度卻是一道“鴻溝”。歐美有“劍道文化”的國家,每支國家隊都是從成千上萬的職業選手中選拔。而一代代中國劍客的奮斗與堅守,隻為讓更多人看見中國擊劍。
“我們輸給了更強的對手,但隊員們已經付出了自己的所有,這也是我最后一屆奧運會了。”當了6年中國隊教練的勒瓦瓦瑟爾將在裡約奧運會后離任,“瓦爺爺”希望弟子們繼續堅持“快樂擊劍”的理念。“我是有一點老了,但我以后會繼續和中國合作,開展教練員培訓。”
4年的時光,獎牌的顏色雖然變了,但中國女子重劍的成色並未改變。擦干淚水的姑娘們,在“瓦爺爺”的鼓勵下,正重新踏上征程。
特刊版式設計:蔡華偉 李姿閱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