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比賽、守混合採訪區、聽發布會,這是奧運賽場採訪的“標配”。在我看來,混合區無疑是最出戲的地方。在這條記者“守株待兔”的狹長甬道上,有淚水、有狂喜,有流露性情的表演、有感悟人生的金句。孫楊丟金后的淚奔一抱和傅園慧晉級后的“洪荒之力”,都是在跨入混合區之后留下的生動瞬間。
不得不說,設置混合區堪稱世界大賽的一項偉大“發明”,增加了記者與運動員、教練員之間的交流機會,而且類似面對面聊天的採訪方式,溝通也更加自由放鬆。其實,在奧運賽場獲得前三名的運動員都要出席新聞發布會,但記者仍然更願意在混合區把他們“截獲”——相比那時眾目睽睽下的正襟危坐,選手們剛剛走出賽場或走下領獎台的種種感受正淤積心中噴薄欲出,此時記者一個入心的問句,就可能引出運動員的滔滔不絕。
當然,也有失意選手不願在混合區多做停留,比如寧澤濤11日在50米自由泳預賽中出局后,就徑直走出了賽場。守候的記者也十分知趣,只是默默看著他消失在混合區盡頭,並未強行挽留。這種不方便時不打擾的默契,在殘酷的新聞大戰中,也顯出幾分溫情。
與過去相比,現在站在混合區的中國選手更願意也更擅長表達自己,盡管要經過電視、廣播和文字媒體的輪番發問,而且幾乎每次面對的記者陣勢都是層層疊疊,但他們中絕大多數都顯得從容不迫,有問必答。運動員們在混合區裡流露出的從容淡定,也可以當作中國體育走向自信成熟的一個側影。
在沒有中國運動員走入混合區的時候,我也很願意在這裡走上幾個來回,感受不同膚色的運動員帶來的不同悲喜。混合區的意義,不僅在於奧運故事的講述與記錄,更為重要的,這裡還能呈現豐富與真實的情感與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