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名外籍教練助力中國代表團裡約征程

中國體育,離世界更近(奧運長鏡頭)

本報記者  鄭  軼  陳晨曦

2016年08月17日03: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1至圖5依次為本努瓦、鄭勛、藤木麻佑子、布魯諾、馬赫。本努瓦生性激動好勝。今年3月舉行的場地自行車世界錦標賽上,得知弟子比賽犯規,成績被取消后,本努瓦拍案而起,結果右手骨折。在白色保護帶上,中方工作人員為他寫上醒目大字:“成功!!!緣”,本努瓦非常喜歡。
  圖片分別為新華社記者王子江、鄭煥鬆、徐子鑒、呂小煒攝

  奪得裡約奧運會RS:X級女子帆板銀牌后,陳佩娜全程用英文回答著記者的提問。在她看來,這個來之不易的成績,有新西蘭外教阿什利一份功勞。“他改變了我很多,讓我更全面、更自信。”

  征戰裡約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中,有來自11個國家的29名外籍教練,是上屆奧運會的近3倍。這些“洋面孔”分布在田徑、籃球、水球等17個項目中,其中不乏世界級名帥。而在裡約奧運周期內,參與到各項目備戰的外籍專家、教練更是數不勝數。

  當體育全球化已成大勢所趨,中國體育“請進來”與“走出去”也日趨常態化。而外籍教練的加盟,帶來的不僅僅是成績的提升。

  技術突破收獲驚喜

  中國男子柔道在裡約奪得了首枚奧運獎牌,韓國教練鄭勛應該記上首功。兩年前,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柔道部力排眾議,請來這位曾帶隊獲得兩枚倫敦奧運會金牌的韓國主帥,為如今的歷史性突破奠定“基石”。

  “我剛來中國時,中國男柔確實存在較多不足,我們堅持了兩年的高強度訓練,全面打磨隊員的體能和技術。”執教初期,鄭勛採用大運動量基本功訓練,讓中國選手苦不堪言,部分業內人士對此也提出異議。但隨著中國男柔在奧運積分賽接連突破,這一思路得到了實踐的驗証。

  正如舉摔柔中心副主任熊鳳山所說,經過韓國外教的調教,中國男柔的技戰術能力和心理素質明顯提高,隊員們也在努力適應外教的強度和節奏,提高作戰能力。這些訓練理念與手段,對於中國柔道的發展無異於一筆財富。

  中國花樣游泳隊的日本外教藤木麻佑子則帶來國際化的視野。她在日本的花游氛圍中成長,此后經過美國的教育,又擁有在西班牙的執教經歷。將西方元素融入中國花游,是藤木麻佑子的拿手好戲,“編舞和選曲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但不是用傳統的東方表達方式,這樣更吸引眼球。”

  打破過去的唯美路線,大膽求變創新,中國花游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藤木麻佑子甚至鼓勵運動員再晒黑一些,以增加比賽中的力量感。裡約奧運會,黃雪辰/孫文雁的《三更雨·願》等表演,凸顯了與眾不同的“中國風”,成為挑戰霸主俄羅斯隊的秘密武器。

  理念改變轉換心態

  在倫敦奧運周期,中國場地自行車的外教是法國老帥莫雷龍,到了裡約奧運會,執掌帥印的換成了他的徒弟本努瓦。當宮金杰/鐘天使創歷史地奪得女子團體競速賽金牌,這位樂天派的法國外教激動不已,“我們整個團隊就是一個小家庭,彼此非常信任。”

  2013年底上任的本努瓦,執教方式更開放,用朋友一樣的方式來管理團隊。他的獨門絕技“心理輔導”,更鍛造了中國隊的“大心臟”。鐘天使坦言,“以前在場上太死板,不知怎麼應對突發情況,外教就像個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的情緒變化。賽前他不怎麼說技戰術,而是很懂如何卸掉我們的心理包袱。”

  享受比賽過程、更自如地發揮,成為中國選手這兩年的最大變化,使得他們在奧運賽場也能連破紀錄。“本努瓦給我們的訓練帶來很多新理念,不隻提升整個項目的訓練質量,他的激情也一直感染著整個團隊。”中國自行車隊領隊蔣國鋒贊賞有加。

  理念的改變,不一定要以成績為衡量指標。作為中國女足史上第三任外教,法國人布魯諾還沒取得太大成功,但在執教的兩年間,他將自己的放鬆和幽默植入球隊,改變著中國女足的基因。正如他上任時所說,“我打造球隊的秘訣就是刻苦、刻苦還是刻苦,但所有的刻苦都要在微笑的時候完成。”

  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女足雖然止步八強,但球隊依然延續著高昂斗志。任桂辛因傷沒能出現在賽場,但她的球衣始終佔據著替補席的一個座位。每場比賽無論勝負,全隊都會在賽后圍成一圈,點評總結。在“快樂足球”的氛圍中,這樣一支“鏗鏘玫瑰”,未來值得期許。

  情感交融凝聚認同

  未能在裡約衛冕團體金牌,中國女子重劍隊盡管傷心,尚能微笑著接受採訪。但當記者問起即將卸任的法國恩師勒瓦瓦瑟爾時,姑娘們忍不住眼眶發紅。6年的朝夕相處,“瓦爺爺”與中國弟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瓦爺爺”是國際擊劍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在他的點撥下,從倫敦奧運會首枚金牌到去年世錦賽的冠軍,中國女子重劍步入黃金時代。除了卓越的戰術眼光,老瓦用“劍道文化”幫弟子們建立積極的人生觀,也獲得了彼此的認同。“我現在感覺自己已經很像中國人了。”老瓦說,他不會再執教中國隊以外的任何隊伍了。

  在69歲的老瓦眼裡,雖然與中國隊的合同到期,但他依然牽挂中國擊劍的發展與普及。“我是有一點老了,但我以后會繼續和中國合作,開展教練員培訓。”而中國弟子們也不會忘記“瓦爺爺”,“以后沒事就會去找恩師串門”成了一份珍藏的承諾。

  不想說再見的還有中國女籃。小組賽出局后,澳大利亞外教馬赫主動表示,“我願意和姑娘們再戰四年。”3年多來,從這個可愛的老頭身上,女籃姑娘們學到了很多。“他給球隊灌輸最多的就是,我們是一個團隊,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在他的技戰術理念中,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奧運會是一個開放的舞台,外籍教練的流動與共享,不僅有助於弱勢項目補齊短板、潛優勢項目實現突破,而且為傳統體壇格局增加了“變量”,推動著更高水平的競爭。離世界更近,中國體育的發展也擁有更多思路與能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7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