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操裡約沉思錄(裡約直擊)

本報記者 張保淑

2016年08月17日0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鄧書弟

  范憶琳

  8月15日傍晚,裡約奧運綜合體育館,一面荷蘭三色旗與兩面美國星條旗緩緩升起,維沃斯、赫爾南德茲、拜爾斯站在領獎台上,享受著斬獲平衡木獎牌的喜悅。而在體育館一側,中國體操選手范憶琳有點落寞。當天,在這個場館同樣品嘗到苦澀滋味的還有劉洋和尤浩,他們無緣男子吊環項目獎牌。

  落寞的不只是他們,還有整個中國體操隊。曾幾何時,吊環、平衡木都是中國體操響當當的品牌和驕傲,奧運冠軍輩出。遠的有李寧、李小雙、劉璇,近的有陳一冰、程菲。而在裡約奧運會上,中國隊員狀態低迷。這不能不讓人沉思:中國體操到底怎麼了?

  成績下滑表現低迷

  奧運會等大型賽事不確定性很大,但是中國體操在裡約奧運會上的低迷表現還是超出了預期。比賽進行到第10天,中國體操斬獲甚少。

  男子體操團體金牌是中國隊最看重的。決賽中,中國隊拼盡全力,仍痛失金牌,奧運會3連冠的夢想戛然而止。而在單項決賽中,除了有兩人參加全能決賽外,平衡木、高低杠、跳馬和自由操均隻有一人晉級。

  女子項目上,被寄予沖金厚望的范憶琳與商春鬆,分別在高低杠預賽中和平衡木預賽中意外出局。

  4年前的倫敦奧運會上,中國體操隊奪得4枚金牌。而北京奧運會上,肖欽、陳一冰、鄒凱、李小鵬、楊威等領銜的中國體操隊,更是一舉拿下9金。對比之下,本屆裡約奧運中國體操的低迷表現讓人扼腕嘆息。曾經的體操夢之隊一夜間走下神壇。

  反思原因刨根問底

  反思體操隊兵敗裡約的原因,首先是眾多體操明星集中退役導致的“青黃不接”。從2013年開始,大批世界冠軍(如楊威、李小鵬、黃旭、陳一冰和何可欣、程菲、楊伊琳、鄧琳琳、江鈺源等)紛紛退役,曾經的金牌之師隻剩下張成龍一人。而征戰裡約的中國體操軍團正是由唯一一名擁有奧運會經驗的老將率領。鑒於此,裡約奧運的失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中國體操成長的代價。

  失利還有兩個深層次原因。一是受傳統成功經驗影響,沒能與時俱進。我們通常所說的“體操”或者“競技體操”其對應的英文是Artistic Gymnastics,直譯則為“藝術體操”(而通常所說的“藝術體操”英文則為Rhythmic Gymnastics,直譯則為“韻律體操”)。這種概念錯位深受蘇聯體操教育的影響,表面上是語言翻譯問題,實質上反映了一種體操發展理念:強調競技技巧,追求技術難度,相對忽視審美。

  該理念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隊員選拔上偏向於重心低,訓練上強調技術難度。此前,這一理念曾使中國運動員在技術方面達到了對手難以企及的高度,留下了“程菲跳”“楊波跳”等經典動作。在國際體操界技術派盛行的年代,這種理念讓中國受益匪淺。另一方面,這一理念也造成選拔的體操苗子大多身材矮小單薄,動作力度不夠。當國際體操理念轉向力量、難度和藝術三者完美結合時,“以技術難度打天下”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而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便是群眾基礎薄弱。據統計,體操大國美國,體操俱樂部有4000多家,參與體操運動人數超500萬﹔而在中國,體操注冊運動員隻有2000多人。基數小,好苗子自然就少,這也讓中國體操面臨青黃不接的尷尬狀態。

  發展變革始於足下

  面對中國體操在裡約經歷的挫折,有人提出,裁判不公是一個重要原因,並且從專業技術角度指明了裁判判罰不公的理由和証據。

  裁判的公正性當然可以質疑,但仔細想來,如果其判罰降低了技術難度的權重,不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體操界日益重視體操審美的趨勢嗎?我們在質疑和憤懣過后,不如順應現代體操發展潮流,推動我國體操盡快實現變革。

  現在到了與選拔低齡、未發育、身材嬌小運動員,以提高動作難度的做法說再見的時候了。經驗証明,我們完全有能力迎頭趕上:中國女子體操第一個世界冠軍馬燕紅奪冠時就是“大姑娘”,劉璇也是在20歲時獲得奧運金牌。中國女孩高超的技巧,完美的身材,成熟女性的魅力,完全有超過歐美女孩的實力。

  至於新人大賽經驗不足,這是相對容易、但需要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從長遠來看,裡約奧運會增強了年輕隊員頂級大賽經驗。此次奧運會,新人林超攀、鄧書弟已經闖入個人全能決賽,並表現出一定實力。未來的4年,他們有望挑起中國體操隊的大梁。

  (本報裡約熱內盧8月16日電)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