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當地時間8月17日,中國代表團在裡約奧運會上共獲得19枚金牌,其中15枚來自乒乓球、跳水、舉重和射擊項目,比例達到78.9%。這4個項目與一金未得的體操和形勢堪憂的羽毛球一起,並稱為奧運會上的中國傳統優勢項目,但參差的表現和整體下降的金牌數,表明中國體育已經在奧運“固有領地”出現鬆動。
無論表現如何,未來,這幾個項目依舊會是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的主力爭金點。但是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未雨綢繆的准備和適應變化的調整,在競爭激烈、不進則退的奧運賽場,保持優勢絕非易事。雖然金牌已經不再是中國體育追逐的唯一目標,但32年奧運歷程累積的傳統和優勢,豈能說丟就丟?
青黃不接,優勢項目人才之困
在已經結束或基本結束的5個傳統優勢項目中,中國選手表現明顯分化:乒乓球依然保持強大統治力,4枚金牌無一旁落﹔舉重、跳水雖然在個別項目上出現意外,但在金牌數量上並沒有太大起伏﹔射擊、體操發揮失常,前者獲得一金是巴塞羅那奧運會以來金牌進賬最少的一次,后者自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首次無金。
射擊和體操雖然傳統,但實則小眾。兩個項目的運動員,皆在相對狹小的選材面中培養,因此,難免出現新老交替、人才斷檔的問題。
本屆奧運會,射擊隊中老將新人齊聚,卻正處於老將實力下滑,新人發揮不穩的尷尬時段,加之對新規則適應不足,增加了出現意外的概率。在體操項目上,封閉式訓練體系與項目印象的“妖魔化”,導致了人才的持續萎縮。據統計,目前國內注冊的體操運動員不足3000人。出征裡約的奧運陣容中,隻有張成龍有奧運經歷,隊中缺少領軍人物和明星選手,整體實力和臨場發揮都大不如前。來自香港的裡約奧運會體操裁判袁家強深有感觸:“中國體操最大的問題是缺人,后備人才萎縮,這是長期集訓解決不了的問題。”
羽毛球項目也在經歷“人荒”,在裡約,中國隊目前已丟掉了三個奪金點:女雙、混雙和女單。整個裡約周期,國羽挑大梁的幾乎都是老將,新人寥寥無幾,進入少見的“青黃不接期”。以女雙為例,自從1996年奧運會設項,中國隊連續實現五連冠,此次是20年來第一次丟金。近幾年,女雙一直在拆對配對,老將受傷病困擾,新人表現欠穩,不復昔日的統治力。其他小項也喪失了以往的集團優勢,目前5個單項的世界排名中,4個丟掉了第一的位置。上一屆奧運會國羽包攬5金,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隊伍潛在的人才危機,這一周期全面爆發。人才斷層說明后備培養出了問題。而新人成長速度太慢,存在技術瑕疵和大賽心理問題,說明隊伍的訓練和內部管理需要提升。
除了人才斷檔,還有其他問題存在。體育學者易劍東認為,“中國射擊表現低迷的一個主因是規則的改變,比如允許現場喧嘩等於把觀眾的體驗和觀賽感覺放在第一位,沒有考慮到運動員的感受。但同一條件為什麼別人能適應?要反思我們對規則適應和調整中存在哪些問題。體操在競賽、訓練上也存在問題,我感覺整個教練團隊在具體細節和訓練體系中,和美國、日本相比存在差距。羽毛球也有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教練團隊和選材處在一個缺乏改革精神的體系中,相對僵化的競訓模式很難讓這個項目保持長久優勢。”
憂患意識,優勢項目長盛之根
中國乒乓球隊在裡約再次實現金牌包攬,保持了國球的領先地位。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以來,20枚乒乓球金牌隻有一枚旁落。對此,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表示,中國在乒乓球項目上的統治力“沒有秘訣”,“運動員就是挑戰極限,當你眼裡沒有對手的時候,問題就會出來。當你認為自己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提高時,仍然可以保持發展活力。我認為,乒乓球與其他項目最大的區別就是,運動員和教練員始終有憂患意識。”
中國女乒主教練孔令輝在女團奪冠之后就表示,下一屆或許沒有這樣輕鬆了,新老交替在新奧運周期已不可避免。女隊李曉霞退役,丁寧和劉詩雯年紀漸長﹔男隊的三大主力,到2020年都年近三十。新人能否及時頂上,是國乒面臨的考驗。但憂患在先、提前布局,無疑可以讓國乒的下一輪備戰佔據先手。
乒乓球還擁有其他優勢項目難以匹敵的金字塔式人才體系。不僅群眾基礎雄厚,各級乒乓球聯賽也比較健全,年輕選手和業余選手的上升渠道通暢。長期形成的舉國體制,讓最優秀的選手經過層層選拔進入國家隊,並得到資源的傾斜。
蔡振華表示,隻要不出現重大失誤,中國在“世界乒壇引領10年沒問題”,“中國乒乓球在‘養狼’的同時也在提高自身,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數據分析,我們的運動員、教練員儲備、對乒乓球運動規律的認識、培養體系以及乒乓文化的沉澱、對運動員的塑造,目前都還有優勢。如果奧運會還是4個設項,依然有包攬可能。”
相比之下,舉重、跳水的人才厚度遠不及乒乓球,而與體操、射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相似。但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這兩個項目依然在奧運賽場保有相當的實力。在出征裡約前,舉重隊對每個級別的對手都進行了詳盡分析,對選派人員也進行了反復推敲,雖然在兩個重點奪金項目上出現意外,但依然依靠強大的整體實力和優異發揮,與上屆奧運會成績持平。中國跳水隊領隊周繼紅已經表達過無數次項目后繼乏人的憂慮,曹緣2014年從跳台轉為3米板半年就征戰亞運會的局促已經表明人才的青黃不接,但依靠成熟的訓練手段和選手的優秀天資,中國跳水依然得以維持在高水平。
射擊、體操的裡約之失,也會對其他傳統優勢項目產生觸動。后備力量和訓練手段上的革新勢在必行,好在國球的榜樣就在身邊。
舉國體制,優勢項目未來之思
在獎牌榜上,中國和英國的榜眼之爭已經持續多日,這雖然和中國代表團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有一定關系,但更主要的是英國在多個項目中的強勢崛起。英國不僅在場地自行車、賽艇等傳統優勢項目中表現搶眼,分別斬獲6金和3金,更將自己的勢力伸向中國體育的傳統領地,在體操(包括蹦床)中拿到3金1銀3銅。
體操等項目直接對話中的勝利,是英國目前超過中國佔據獎牌榜次席的一大原因。而英國此次的好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近年來形成的“舉國體制”。自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之后,英國政府在資金上對於奧運項目的支持便逐年增加,倫敦奧運會后,政府對於英國體育協會的資助更是達到了3.5億英鎊,用於提供給有望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的英國運動員,保障他們獲得高水平的訓練、康復、醫療條件等等。
中國在傳統優勢項目上萎縮,有一種聲音也隨之出現:“在我們對舉國體制存在爭議的時候,英美等國卻在用舉國體制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對此,易劍東給出了不同意見:“有人說西方學了我們的舉國體制,其實不是這樣。這些國家只是集中了財力,還有相對延長集訓時間,強化競賽的保障等。但這與我們的舉國體制是不同的,我國這種在體育系統內長期集中、封閉訓練的方式別的國家很少仿效。”
袁家強的介紹也佐証了易劍東的觀點,他說:“美國和日本都是體操俱樂部制度,民間有很多俱樂部。美國和日本的體操國家隊都不是常設的,只是到了大賽就設定一些選拔賽,然后決定名單,再通過幾次選拔賽篩選。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公平,從而提高全國各地俱樂部的積極性,還有大量的比賽也提升了運動員實戰經驗。美國和日本沒有中國那樣的常年國家隊,所有國家隊都是集訓隊,為一些特定比賽而建立。美國有4000多家體操俱樂部,體操與學校獎學金挂鉤。日本上世紀90年代推出了‘體操復興計劃’,體操基礎人口數量多,強調快樂體操的普及,人才是從俱樂部‘玩’出來的。”
易劍東表示:“我們傳統強項的市場化前景不太好,原來靠加大投入獲得競爭優勢,形成奧運奪金強點。未來強化奧運戰略,需要對優勢項目訓練競賽體系和管理體系進行改革,不僅僅隻加大錢的投入。舉國體制應當與時俱進,在內涵和形式上都可以繼續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19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