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的密碼是“參與”(評論員觀察)

——裡約奧運的“中國心態”④

呂曉勛

2016年08月22日03: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比賽總有輸贏,人生也總有起落,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享受過程、收獲成長

      

  裡約奧運會落下帷幕,新的奧運征程已然開啟。有振奮、有感動、有遺憾,運動員們在賽場的精彩呈現,如同一顆火種,點亮社會的體育觀念、激發大眾的運動熱情,讓運動真正成為生活方式、健康習慣。

  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開放、包容的賽場,會產生更多偉大的運動員。更多人參與進來,也才能讓運動精神渲染為現代文明的底色。在裡約,孫楊拼盡全力也未能進入1500米自由泳決賽,仍“享受站在奧運舞台上的快樂”﹔羽毛球名將林丹遺憾止步四強,卻在“林李大戰”后感謝對手成就精彩比賽……“我堅持著前進的信念,所以我不會停下”,奧林匹克的歷史,是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歷史。運動員的參與,不僅僅是參與運動,更是參與競爭、參與拼搏,一起向著人類的極限、運動的極致進擊。

  不過,體育卻不僅僅是賽場上少數人的游戲。事實上,競技體育更重要的社會功能,乃在於其“磁性”——吸引更多人加入運動的行列。當我們為奧運健兒助威吶喊時,那些朋友圈裡日日更新的跑步記錄、節假日結伴出行的城市騎友,體現著運動的強大滲透力。有人曾回憶,8年前國際奧委會代表團訪問中國,“當他們看到北京的公園、路邊、橋下都有人練太極拳、扭秧歌后,很驚訝”。近年來,中國人的運動生活已經更加豐富。在汗水中揮洒激情,在運動場收獲快樂,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塑造著健康的體魄與精神。

  其實,參與運動,不僅能認識自己的身體,也能藉此與他人對話。生活中,運動團隊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聯系:驢友們結伴探索自然,感受戶外的樂趣﹔網球愛好者加入同好俱樂部,切磋技術也聯絡感情﹔年輕人相約輪滑刷夜,老年人一起去打門球……社會學認為,人與人的“橫向聯結”越多,社會的穩定性也就越強,運動無疑加固了社會的“緯線”。另一方面,從公益徒步籌款活動“一個雞蛋的暴走”,到為愛樂跑、愛無界公益跑等慈善活動,運動也可以成為公益的平台,賦予體育更多元的價值。恰如本次裡約奧運的口號——“一個新世界”,體育也正讓我們的公共環境,變得更溫暖、和諧與友善。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從毛澤東提倡“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到清華大學“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參與體育讓我們精神振奮、激情飛揚。而從女排連冠到國球稱霸,從申辦奧運到舉辦奧運,體育更涵養著新時期的集體主義、愛國情懷。今天,公眾的參與賦予了體育與時俱進的新內涵。如果說,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人自我發現、自我解放的進程﹔那麼,近年來不斷高漲的運動熱情,正是這一進程的延續和深化,讓中國人能進一步發現與彰顯自己的個性,追尋更豐富、更充實的人生。那些跑酷少年、羽毛球高手甚至廣場舞大媽,讓張揚個性與團隊協作共舞,享受快樂與激烈競爭並存,參與體育、樂享運動,正是中國走向體育強國必不可少的社會土壤。

  游泳運動員曹玥賽后寫下一條微博,“登上這個舞台就是一種榮耀,無論最后結果如何,至少我們拼盡全力,問心無愧”。比賽總有輸贏,人生也總有起落,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享受過程、收獲成長。有人說,“奧林匹克的精神核心是積極樂觀的生活哲學”,抱定“日進一寸,也有一寸歡喜”的積極心態,將體育真正當做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定能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征途上,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個人如此,國家、民族又何嘗不是這樣?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2日 0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