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強健中國·全民健身原生態②)

自行車轉出健身休閑范

本報記者  王繼晟

2015年02月12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田 禾 鄭 冰
  制圖:張芳曼

近年來,從青海湖畔到椰島海南,再到古城西安,大江南北總能見到“全副武裝”的騎行客,自行車運動正在成為國人最時尚的健身選擇與生活方式之一。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全國每周出行一次、以健身休閑為目的的自行車人口已超過800萬,廣東、福建、北京、浙江、上海、山東、江蘇、河南、遼寧、四川等省市自行車人口排在前列。

愛車投入從兩三千到二三十萬元,自助組裝更帶勁

“各位大俠,三萬五到四萬左右,不加輪組,是LOOK695還是CERVELO R5還是PINARELLO?”在如今的自行車愛好者論壇裡,為愛車豪擲萬金者大有人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騎友們用於裝備升級的花費也是水漲船高。

北青文化公司體育與文化推廣活動部部長田禾告訴記者,自行車運動大致可以分為公路、山地和特殊自行車三大類,北京的自行車愛好者自2000年以來,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長。其中公路自行車愛好者大約佔30%,年齡跨度從12到50歲,而“發燒友”主要集中在30到35歲這個年齡段,“發燒”的標志就是擁有一輛價值5萬—10萬元的專業公路自行車,北京這類車迷至少有7000人。山地車愛好者則是最大群體,大約佔到50%—60%﹔至於小輪車、折疊車、“死飛車”等特殊自行車愛好者,就顯得小眾一些。田禾介紹,這些騎友的投入,可以是普通山地車的兩三千元,也能高到頂級公路自行車的二三十萬元。

60多歲的退休職工薩本壬說,1987年為了參加全國首屆鐵人三項比賽,他買了一輛二手多速自行車,后來花了幾千元“巨資”買來碳鋼車架,自己硬是攢了一輛運動自行車。薩本壬是攢車的“先行者”,在如今的自行車愛好者論壇裡,“發燒友”已不僅是花錢買車,他們將騎行與收藏融為一體,通過互聯網拍賣或購買零件,組裝自己喜歡的自行車,也有頗多樂趣。

騎行線路從專業賽道到青藏川藏,隻為留下別致回憶

最近幾年的環湖賽、環島賽上,不乏業余車手的身影。騎行一次青藏線、川藏線則更具挑戰性,為的是人生留下一段別致的回憶。

北京飛航車隊是由航天科工集團工會組織的自行車隊,會員約有200人。自2002年成立以來,車隊已累計騎行4萬公裡。飛航車隊有京郊騎行、夜騎市內二環路、慢騎街區胡同以及環台灣、東北漠河、環海南島和西藏318國道等多種路線。因為組織比較規范,還曾受邀參加申奧等公益性展示活動。

一位騎友在他的博客中寫道:“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任性的旅行。一年前,就在計劃著騎車去西藏,一年后,終於下定決心,完成了心中的夢想。回望騎行的這一段旅程,會永遠保存在我的心底。”

中央音樂學院的提琴教師劉小龍是自行車愛好者,也是位攝影愛好者,曾8次騎車從不同的線路挺進西藏,可謂“超級發燒友”。前四次是兩個人結伴騎行,曾一直騎到珠峰大本營﹔后四次進藏,成為“獨行俠”的劉小龍,曾繞行神山聖湖,這是磨練,更是享受,隻有他自己知道那種心底的收獲。

紓緩安保難題釋放騎友活力,還得社會更多支持關注

隨著騎友人數的日益增長,不少城市的騎行條件卻並不樂觀。非機動車道被機動車擠佔現象相當普遍,對自行車愛好者而言,每一次騎行都像一次“歷險”。在郊區騎行,騎友們發現,機動車也沒有禮讓自行車的習慣。

像環湖賽、環京賽等大型賽事,政府可以出面協調,控制交通,保証車隊的安全和比賽順利進行。而民間賽事或者民間組織的騎行,幾乎都是在社會開放的道路進行,面對復雜的交通狀況,騎友的安全騎行如何保障確實是一道難題。

令人欣慰的是,國內一些城市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開始建立起適合騎友的“綠道”。在緊鄰北京的河北固安縣,當地政府建立了自行車騎行的相關場地設施,吸引了不少北京的愛好者專程前來。在廣州,亞運會留下的山地自行車比賽場地對外開放,讓許多業余愛好者興致勃勃地前來挑戰。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民間自行車運動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小、組織較為鬆散,人們的關注度和支持度都有待提升。伴隨著經濟實力與個人消費能力、需求多元的進一步提升,民間自行車運動熱還會持續下去,這需要有關方面採取新的手段和思路予以支持。深圳米賽爾單車總經理肖緒國建議,地方政府將環湖、環山的“綠道”連接上附近的旅游景點,就能擴大自行車騎行的活動半徑,而如果能夠允許乘客攜帶便攜型的折疊自行車乘坐火車、地鐵、公交車,就更好了。

一根鏈條,兩個車輪,既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也為自行車運動競技水平打下新的根基,同時,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百公裡零油耗”的自行車運動,帶來的是百分百運動快樂和群眾體育滿滿的正能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12日 23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