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網聯青少年網球大師賽昨天在成都網球中心落幕,中國小花徐詩霖加冕女單桂冠。青少賽場,幾個十六七歲的孩子比較顯眼,他們看起來比同齡人更強壯、更成熟,他們憧憬的未來是像費德勒或小威那樣,成為世界網壇的領軍人物,這其中還包括中國小花徐詩霖。但從觀眾那裡,北京青年報記者聽到的卻是一些疑問:“十六七歲甚至更小的孩子難道不應該留在學校裡受教育嗎?他們走上職業網球路,太像一場‘豪賭’了吧。”
學習、訓練難以兼顧
從賽場下來,這些孩子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去。聽到北青報記者詢問他們的學習,第一反應都有點蒙。徐詩霖(右圖左)的回答最坦白:“打球第一,學習第二。”
採訪徐詩霖時,北青報記者為了能讓交流更順暢,不得不與她用英文談話。自從八九歲遠赴美國學球,讓徐詩霖遠離了中文環境,而頻繁參賽又讓她難以接受傳統的學校教育。“我現在平常不是訓練,就是比賽,如果還是去學校的話,進度肯定跟不上。”徐詩霖說,“所以有時間的時候我就在網上上學,但重點還是網球,所以打球第一,學習第二。”徐詩霖承認,如果要同時抓兩樣的話就非常難。
徐詩霖並非個例,17歲的美國選手泰勒也是通過在網上學習,讓自己盡量保持和高中課程同步。“但是如果忙起來我就顧不上學習了。所以,未來是上大學還是干脆轉為職業選手,我還沒想好。”他說。
唯一的特例是西班牙選手歐莉安娜。她說3年前也是在一個網絡學校上學,但覺得並不靠譜:“最近西班牙網協幫我聯系了一個學校。距離我的訓練地走路5分鐘。現在我上下午各上3小時課,之后去訓練。不過像我這樣學業和訓練兩不耽誤的球員可不多。”
普通孩子無法想象小球員壓力
很多青少年網球選手都認為,網球也給了他們不一樣的素質教育。這次成都賽陪同徐詩霖的,不是她的親人,而是經紀人和外教。小小年紀的她,孤身一人出國比賽已是常態,這樣的情景,也是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們難以想象的。異國苦戰的孤獨與壓力,在球員的同齡人眼中卻被蒙上了神奇的色彩。歐莉安娜說:“ 我的同學認為我的生活很酷,可以全世界旅行,可以見識到更多不同的風景。”
事實上,這些十六七歲的孩子身上已經背負了家庭的生存壓力。“我沒有錢,所以可以說沒有團隊,我爸爸當我的教練,有個體能師,如果發生了傷病就得去找醫生。在家我有個教練,回去會和他練球。但我可付不起他陪我比賽的費用。”泰勒說。
豪賭0.1%看天賦
是上大學,還是義無反顧地轉為職業球員?這在小球員們自己看來也是一場豪賭,豪賭自己成為那0.1%的幸運兒。接受採訪時,幾位選手都對未來猶豫不決。但正如4個大滿貫得主考瑞爾所言,99.9%的青年選手應該選擇去上大學,“除非你年少就展示出了超強的統治力。”
現實困境是網球大環境的變化,曾經職業網壇更新換代極快,選手在20歲就能顛覆老將,從而贏得高額獎金和贊助。但現在拜醫學和高科技訓練手段所賜,24到35歲都是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新銳逆襲的機會越來越小。“我知道,如果我是像張德培、阿加西、桑普拉斯這樣的天才,我當然會直接轉為職業,所以我正在努力証明這一點。”俄羅斯新銳盧比雷夫說。
國際網聯主席的忠告
國際網聯主席、72歲的意大利人比蒂認為,上大學是絕大部分青少年選手的最佳選擇。“一場比賽100個孩子參賽,隻有一個冠軍,其他孩子成不了冠軍。但是有了教育幫助,他們未來可能成為體育部長。”
和北青報記者談起青少年選手如何平衡教育和網球,比蒂說:“比如我,當年沒能成為頂尖的職業網球選手,但教育讓我如今可以領導國際網聯。如果接受完整的教育,選手們就可以在結束運動生涯之后尋找到其他的發展道路。即使那些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的運動員,他們也需要繼續學習和思考。”
比蒂也承認,想在顛沛流離的比賽路上兼顧學業並不容易。“要知道隻有極小部分運動員可以成為職業選手,並且以此為生。當然對於小運動員而言,可能看不到那麼遠,但是隻要足夠智慧,你總能找到平衡,在訓練和學習之間尋求黃金分割點。”
本報成都專電記者 褚鵬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