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高漲 何處安放(體壇聚焦)

——寫在體育產業蓄勢待發之際·消費篇

李 碩 范佳元 趙嘉琦

2015年04月09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坐在第一排看到老馬(馬布裡)扳平廣東隊的那個球,我和朋友們都興奮地跳了起來,嗓子都要喊啞了!這球票買得太值了!”北京“90后”小伙兒夏思聰是不折不扣的體育迷,他整個3月都沉浸在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季后賽的狂熱中,現場觀看了北京首鋼隊在北京萬事達中心的所有比賽。

  方正証券《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投資報告》顯示,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之后,人們對享受型、發展性的消費需求上升,同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7萬元,我國體育健身娛樂消費爆發的臨界點已經到達。但當前相對稀缺的體育產品和服務並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日益高漲的體育消費,該何處安放?

  體育賽事

  挖掘消費深度

  “現場觀賽體驗的是氣氛。如果賽場出現偉大的鏡頭,不能親自見証那個瞬間實在是太遺憾了。”雖然可能沒有電視轉播看得清楚,但像夏思聰這樣的鐵杆球迷卻更加珍惜現場觀賽的機會。

  天津、南昌、深圳、北京,這是夏思聰2014年的“觀賽地圖”,他坦言:“好看的比賽畢竟還是少數,而且也不是想看就能看到的。”連續4年加入北京國安俱樂部套票搖號大軍、在五棵鬆見証北京首鋼男籃輝煌的同時也見証了賽場混亂、在ATP(職業網球聯合會)中國國際網球挑戰賽南昌站被不懂網球規則的安保驅趕,這些都是夏思聰糟糕的現場體驗。

  據統計,全國一年舉辦的賽事超千項,優質賽事一票難求、冷門賽事門可羅雀是普遍現象。“其實一年到頭都有我想看的比賽,但是一方面買票難、買票貴會限制我的選擇,另一方面大多數賽事的服務水平也讓我‘望而卻步’。”夏思聰感慨。

  如果現場觀賽帶來的麻煩超越了其能帶來的愉悅,那麼消費者反而會更願意通過電視或網絡直播來觀賽,不但視角覆蓋賽場內外,還可以享受到“彈幕”等豐富的社交體驗。目前,樂視體育各終端的日活躍用戶達到了500萬人。2014年樂視體育轉播了2000余場比賽,2015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3000場,其中絕大多數場次都是免費的,隻有英超賽事向用戶提供了“全季包”“死忠包”等個性化收費服務。

  “傳統門戶網站在體育版權費急速增長的現狀下已經步履維艱。現有的免費內容換廣告的模式將來一定會發生改變。我們希望用優質的服務來培養用戶對平台的專注度,從而嘗試找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付費模式。”樂視體育副總裁於航認為,體育轉播的付費模式會開啟體育消費的新篇章。

  但消費者是否會為此買單?比賽質量和配套服務是決定性因素。

  全民健身

  促進消費擴展

  “作為產業消費,人群是基礎,如果沒有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的參與,體育消費就是一句空話。”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劉國永道出全民健身對體育消費的意義。

  北京體壇華奧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萬驪華通過舉辦“全民健身挑戰日”活動感受到近年來大眾健身需求井噴式的發展。2014年,他們在全國14個城市舉辦了活動,參與總人數超過200萬,每個挑戰日,每個城市少則四五萬人,多則近20萬人。“為了在挑戰賽中勝出,參與群眾會自發購買專業體育裝備並積極投身到日常鍛煉中去,這對體育消費的貢獻不言而喻。”萬驪華說。

  但長期以來,健身場地不足成為全民健身充分開展的掣肘。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46平方米。某些時候“廣場舞”遭遇尷尬,也折射出體育健身熱情、需求與運動場地的矛盾。“如果基礎設施完備,那民眾的體育消費熱情將得到極大的激發。”方正証券傳媒與體育首席分析師楊仁文說。

  公共產品供給不足需要市場化的補充,於是健身房成為不少民眾的選擇。據北京市東城區某大型連鎖健身俱樂部的一位經理介紹,其門店晚間和周末的健身課基本人滿為患,盡管房租、水電費頗高,但是健身群眾的旺盛需求足以讓健身房盈利。

  但是更多業界人士已經意識到以前“簡單粗暴”的健身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專業和科學已經成為體育消費的新趨勢,健身市場細分化趨勢已經形成。”尚體健康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龍的團隊就將視角放到了挖掘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健身需求上來。對於健身門檻較高的弱勢群體,該公司將他們的健身與康復需求有機結合,研發了一系列的健身器材,2014年這些健身器材的網上銷售額超過了兩億元。

  社交網絡

  營造消費氛圍

  隨著我國經濟和體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們的健身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由最初的力量訓練發展到塑形美體、康復訓練,並由個人愛好轉變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態度甚至社交方式。隨著“約人吃飯,不如約人出汗”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信條,體育消費的氛圍也就營造起來了。

  大多數對抗性的體育項目一個人無法完成,如何約人一起鍛煉曾讓不少人為難。“之前雖然喜歡打網球,但是場地費越來越貴,而且也很難約到靠譜的球友。”如今夏思聰充分享受到了約球軟件帶來的便利,“不但可以平攤場地費,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隨時‘約起來’,更重要的是可以選擇不同水平的球友,切磋起來有意思多了。”就這樣,約球軟件帶動了很多人的運動需求。

  “互聯網時代的健身方式開始遵循‘圈’式的發展模式。目前,約跑、約騎、約穿越、約戶外露營讓大量愛好者以體育興趣為媒介,形成了自發組織活動的圈子。”萬驪華認為正是民間社交性的全民健身活動挖掘了體育消費的新活力。

  “網絡商店”中與體育相關的APP(應用程序)蜂擁而至,各類可穿戴設備讓人目不暇接,體育消費的社交需求極受關注。近日,樂視體育宣布將推出其第一款智能運動設備——智能自行車。“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化的方式,重新定義自行車的社交意義。”樂視體育首席執行官雷振劍指出,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消費者需求的特點是“私人訂制”,體育產業的游戲規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崔大林也對互聯網體育有很高的期待,“互聯網是一個公共社交平台,今后互聯網體育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領域。通過線上線下的活動,用互聯網平台把大家組織起來開展體育方面的活動,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9日 15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