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國男足球員吳曦、孫可——

穿上國字號球衣 更要對得起觀眾(國腳眼中的中國足球)

本報記者 鄭軼

2015年06月15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宋嵩

  趕在世預賽首戰前,終於“堵到”吳曦和孫可。此時,關於江蘇舜天隊“被挖角”的消息甚囂塵上,但面對轉會傳聞,“進球”成為兩位主角最淡定的回應。中超第十二輪,他們在對陣重慶力帆隊的客場比賽各入一球,這一幕,幾乎復制亞洲杯中國隊對陣烏茲別克斯坦隊的經典時刻。那一次的“雙星閃耀”,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中國男足。

  場均跑動1.3萬米的孫可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擅打大賽的吳曦被國足主帥佩蘭評價為“動腦子踢球”,而這兩個特質,恰恰是以往國足最為欠缺之處。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拼搏、團結、責任這幾個詞反復出現,正如他們所言,“穿上國字號球衣,就要對得起上場的每一分鐘。你是不是拼命,大家都看得到,這樣才能真正改變國足形象。”

  讓拼勁和血性成為隊魂

  有人說,佩蘭最善於“伯樂相馬”,上任以來起用的一批年輕球員,屢屢創造“閃光點”。他所看重的戰斗精神,也逐漸融入球隊的血液。

  吳曦:這屆國足攻防轉換速度更快,符合現代足球的發展趨勢,戰術執行力也比較好。這種變化不是突然發生的,到國家隊層面,大家的技術水平、個人能力不會差很多,關鍵是教練如何調配。佩蘭的人員部署很有針對性,會根據對手制定某一種戰術,用最佳方案去打比賽。

  孫可:教練哪怕安排上場一分鐘,都是對球員的信任。拼搏精神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上才能談技術和戰術。丟球不怕,可以馬上拼搶回來,這才能創造更多機會,站在原地不動,哪能贏比賽?

  活在批評與嘲諷中,似乎已成中國男足多年的常態。從俱樂部到國家隊,這些小伙子承受著壓力,也肩負著責任。

  吳曦:我對大賽從不發怵,反而更能激發斗志。越是重要的比賽,越應該保持冷靜頭腦,一味跑來跑去,不會有什麼效果。穿上國字號球衣,要對得起上場的每一分鐘,你不能要求球隊給你什麼,要想著為球隊做些什麼。

  孫可:以前球迷對國足比賽態度特別不滿意,你沒法立刻改變別人的看法,但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這一屆國家隊就是打出精神面貌和氣勢,還有永不放棄的精神。我們不能保証哪一場球一定勝,但要讓球迷看到拼勁和血性,無論結果怎麼樣,必須站著離開球場。

  目前仍難趕超亞洲一流

  世預賽近在眼前,一面是分組抽簽的好運氣,一面是多名球員的傷退,國足的征程可謂喜憂參半。

  吳曦:世預賽我們分組抽簽不錯,但萬萬不能輕敵,要做好迎接困難的准備。卡塔爾隊屬於最強的對手,水平與我們在伯仲之間,對陣另外3個對手要爭取每場都拿3分,以小組第一晉級。如果連12強都沒進去,就不可能再談更遠的目標。

  孫可:之前的亞洲杯、熱身賽,都是圍繞世預賽做准備的,經過不斷磨合,球隊越來越成熟,自信心也提升很多。現在國家隊主力和替補的差距並不大,也沒有固定的核心,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教練讓隊員大膽發揮自己的特點,把整體足球展現出來。過程做好了,結果一定不會差。

  亞洲杯時完敗於澳大利亞隊,折射出國足從身體到技戰術的差距。一旦闖入12強,國足能否沖破亞洲強隊的包圍圈?

  吳曦:與強隊交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提高的機會,也能看清自己的不足。最重要是揚長避短,把我們的優勢最大化。佩蘭會根據中國球員的特點,對技戰術講得比較多。他覺得訓練質量決定比賽質量,要求我們在比賽中發揮出訓練時要求做到的東西。

  孫可:像澳大利亞隊、日本隊,他們的球員很多在歐洲效力,整體能力高很多,我們想在短時間之內趕超比較困難,但也不懼怕任何對手。足球是一個團隊項目,11個人加起來的能量也許超過11個人,團隊協作比個人發揮更重要。

  重新點燃民間足球熱情

  國足的背后,是職業聯賽的復興。本賽季中超第一階段,各隊之間的競爭程度超過以往,呈現嶄新格局。

  吳曦:現在中超各隊在技戰術層面,差距不像以前那麼大,臨場發揮更起作用,說明聯賽整體競爭力提升了。足球改革對中國足球是巨大利好,進一步規范聯賽的發展,沒有復雜的干擾因素,更利於球員和俱樂部的發展。

  孫可:不能否認,外援在聯賽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事情都有兩面性,有更多世界大牌球員來中超,我們在對抗中看到差距,能加快成長速度。但同時,外援會抑制本土球員的發展,擠佔本土年輕球員的機會和位置。如何平衡這個問題,是中國足球下一步要解決的。

  “舜天雙子星”在亞洲杯一戰成名,他們的家鄉也掀起“少年足球熱”。夯實后備人才的金字塔底座,是中國足球重新崛起的根基。

  吳曦:國家高度重視足球,整個大環境變好了,這對推廣校園足球很有幫助,可以改變許多家長的看法,不再那麼擔心孩子踢球沒出路。作為國家隊一員,我們有責任做好榜樣,用成績和表現喚起社會對足球的熱情,讓后來的人看到希望。

  孫可:前些年,后備人才萎縮得厲害,如今正往好的方向發展。中國足球走過許多彎路,終於回到正軌了。還是那句話,凡事不問結果,但求竭盡全力,中國足球會越來越好。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5日 23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