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圖:張芳曼 |
編者的話
7月的棋壇,又是一個忙碌季。圍棋的夢百合杯公開賽、國際象棋的中俄對抗賽、象棋的周庄杯海峽兩岸大師賽決賽……一系列高規格棋類賽事將先后落子。高手對決之間,有一個現象愈加凸顯:“新面孔”層出不窮,冠軍越來越年輕。在這些“長江后浪”的沖擊下,棋壇的新陳代謝明顯加快,也動搖著傳統的人才格局。本版今起推出“復盤棋壇年輕化”上、下篇, 探尋這股“青春風暴”背后的來龍去脈。
“出名要趁早”這句話,詮釋著當今棋壇的狀態。近半年來,“最年輕”成為棋類冠軍的關鍵詞:17歲的柯潔加冕圍棋世界冠軍,16歲的韋奕首奪國象個人賽桂冠……棋迷們昔日津津樂道的領軍人物,不斷被一個個稚嫩的棋手趕超。
盡管新陳代謝是競技體育的規律,但這一批新生代棋手的崛起,卻走出了不同於前輩的軌跡。他們成名更早,成材更快,戰力爆表。究竟是什麼力量,催生了棋壇的青春風暴?
圍棋
道場磨練棋藝,網棋加速成材
前不久的中韓圍棋新銳天元對抗賽,以6︰4獲勝的中國隊,賽前卻因為陣容太強大被網友吐槽“欺負人”。中國圍棋隊領隊華學明解釋:“這次比賽要求參賽者在20歲以下,我們按等級分派出羋昱廷、范廷鈺和柯潔。這3個‘95后’都拿過世界冠軍了,而韓國隊中沒有一個世界冠軍。”
“和現在的小棋手比賽,不說棋怎樣,光是看臉就有些頭皮發麻,讓人未戰先怯。”名將古力的戲言,道出后生可畏的現實。截至目前,已有8名“90后”棋手登頂世界棋戰。征戰圍甲的棋手中,“90后”的比例高達71.4%,“70后”隻剩常昊苦苦支撐。而“改朝換代”的速度還在加快,“三星杯”冠軍唐韋星隻有22歲,卻已有了危機感:“現在看還是‘90后’厲害一點,但如果不努力的話,很快就會被‘95后’淘汰。”
不同於傳統的體工隊模式,從圍棋道場殺出來的新生代棋手,淬煉出超越年齡的棋力與心智。在道場每天8至10小時的“魔鬼強度”下,小棋手們早早就完成一個頂尖高手的訓練量。有棋界人士感慨:“他們從小經歷殘酷的定段賽,抗壓能力極強,哪怕進入世界大賽決戰,內心都不會有太大波動。”
日本圍棋名宿坂田榮男曾認為,棋手的黃金年齡是30多歲,但現在十七八歲的棋手就能達到很高水平。網絡棋戰,是新生代“速成”的秘密武器。以羋昱廷為例,他的網絡對局量高達上萬局,而過去一個棋手的職業生涯也不過下幾百局棋。網上基本都下快棋,高密度的對抗縮短了棋手成材的周期,常昊就預言“未來20歲左右奪得世界冠軍或將成為常態”。
中國圍棋1999年開始職業化,“90后”棋手正趕上項目復興的好時候。每年數十場的圍甲、圍乙比賽,不斷向國內轉移的棋戰市場,為他們提供了土壤和“出口”。如今,韓國排名前十的國手均效力於中國聯賽,而國內小棋手更早就接觸世界一流的競技氛圍。華學明認為,現在比賽節奏和對抗強度遠超以往,經常一天一盤棋,年輕棋手的體能和精力更佔優勢。1998年出生的楊鼎新保持著一連串“最年輕紀錄”,在他看來,“等級分前二三十名都互有輸贏,誰拿世界冠軍都不稀奇”。
國象
小灶培養尖子,外戰提升內功
在日前落幕的卡帕布蘭卡國際象棋公開賽中,21歲的中國棋手余泱漪一路領跑奪冠。這樣的“神發揮”,卻頗為符合他職業生涯的“一貫風格”:15歲成為特級大師,19歲首奪世青賽桂冠,20歲榮膺奧賽最佳男棋手——如此“三級跳”,是前輩男棋手無法企及的。
事實上,國象的年輕化進程早已加速。侯逸凡不到20歲就三奪棋后﹔出征奧賽和世團賽的陣容中七成是“90后”,奪冠的男隊平均年齡僅有22歲。據統計,“90后”棋手在國象聯賽約佔62.8%,且大部分擔綱主力。
1991年謝軍首度加冕棋后,國內掀起一波學國象的熱潮。如今活躍在一線的年輕棋手,基本都受過“偶像效應”的帶動。如果說圍棋少年遵循“叢林法則”,那麼國象佼佼者大多“定向培養”——從小學棋,嶄露頭角后被地方棋院挖掘,再進入國家梯隊深造,依托國象聯賽迅速成材。
與圍棋、象棋不同,國際象棋的中心在歐洲,小棋手提高水平必須靠“外戰”。中國國象隊總教練葉江川說,近10年國象協會創造了大量出國參賽機會,在國內也多次組織中俄、中美等對抗賽,丁立人等尖子棋手還獲得定制對抗賽、與棋王共訓等“小灶”資源。“與國外超一流棋手下得多了,會建立一種對抗的自信。”
在葉江川時代,打譜還停留在“手抄本”,很多國外高手的對局資料得從雜志裡匯總。而今,信息化讓訓練不可同日而語。“新一代棋手依靠強大的數據庫准備布局、分析變化,各種國際比賽網上直播,隻要善於提煉總結,他們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前輩。”
象棋
學棋路徑多元,轉會盤活身價
7月5日,男子象甲戰罷第九輪,在個人勝率榜上,排名前十的棋手都是“80后”和“90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批五六十歲的老棋手活躍在象棋一線,但如今“高手年輕化”的趨勢愈加清晰。王天一、鄭惟桐、謝靖等新生代,幾乎壟斷了近兩年象棋賽事的冠軍。
新老棋手的此消彼長,一個重要因素是電腦軟件。65歲的柳大華坦言:“年輕棋手大多使用電腦輔助訓練,對各種棋形很熟悉,很多獨門秘笈被人反復研究,老棋手不得不尋求冷門下法。”此外,老棋手大多有行政職務或教練身份,專注度不如年輕人,有一種“下不動了”的感覺。
學棋渠道的增多,增加了年輕棋手“冒尖”的可能。以前隻有進專業隊一條路,現在可以通過網絡去成材,像王天一是學生棋手出身,鄭惟桐還下過“茶館棋”。在王天一看來,老一代棋手很難逾越象棋泰斗胡榮華,“我們生在群雄並起的時代,成名機會大多了。”
象甲聯賽創辦前,一年隻有一個團體賽,個人賽有資格限制,很多年輕棋手隻能去跟業余棋手下棋。中國象棋協會副秘書長郭莉萍表示:“聯賽保証了每年的高水平對局量,像鄭惟桐15歲就能上場,年輕人水平一年一個樣。如果兩年不參加聯賽,你一定不是最主流的棋手。”
去年,象甲徹底剝離團體賽的職能,人才交流和轉會更為自由。而隨著商業賽事的增多,象棋的生存環境也得到改善。“市場放開后,社會化隊伍能從體制內挖人,你的棋藝和成績越好,身價就越高,這對年輕棋手是最直接的激勵。”郭莉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