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北京市民歡慶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 |
7月31日,張家口崇禮縣居民聚集在廣場上慶祝申冬奧成功。 |
7月31日,北京延慶縣群眾在八達嶺長城上揮舞紅旗,歡呼申冬奧成功。 |
2015年7月31日,馬來西亞吉隆坡會展中心,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手中的信封,成為人們目光的焦點。
“北京”,當巴赫輕聲讀出2022年冬奧會舉辦地的一刻,整個會場瞬間沸騰……
對北京和張家口來說,歷時635天的申辦圓滿完成,今后長達7年的籌辦踏上征程。
短短十幾年時間,在現代奧林匹克成長的年輪裡,已有3次深深刻下中國印記。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北京獲得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舉辦權﹔7年后,北京為世界呈現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
2010年2月10日,溫哥華,南京獲得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舉辦權﹔4年后,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離開南京時動情地說:“當初選擇南京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如今,經典一幕再度上演,中國與奧林匹克盛事第三次“握手”。
這樣的場景彌足珍貴,這樣的“握手”意味深長。
我們為什麼申冬奧?
【2013年11月—2014年2月】突如其來的申辦消息,曾出乎很多人意料。中國已成功申辦過夏奧會、青奧會,為何還要申辦冬奧會?為何是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而不是東北城市申辦?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疑問慢慢解開
“我們贏了!”守在家中的電視機前等到激動人心的一幕,老陳一家發出由衷的歡呼。身為“老北京”,他們7年前第一次感受家門口的奧運會,沒想到有機會再當東道主。“先后舉辦夏奧會和冬奧會的城市,北京可是唯一一個。”老陳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同一時刻,國際奧委會委員楊揚在吉隆坡會展中心走過混合採訪區,激動得連稱“來之不易”。“歷屆冬奧城市中,還沒有聯合申辦的先例,我們成功了!”
幾度峰回路轉,多少跌宕起伏,本次申冬奧一路走來並不平坦——
2013年11月3日,中國奧委會正式致函國際奧委會,提名北京市、河北省張家口市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
競選對手逐一曝光之后,北京、張家口的申辦前景變得更加模糊——
2013年11月14日,在國際奧委會規定的最后申辦日期,宣布申辦的城市分別是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烏克蘭的利沃夫、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挪威的奧斯陸,波蘭的克拉科夫和亞斯那、中國的北京和張家口均是聯合申辦。
由於2018年冬奧會落戶韓國平昌,幾個歐洲國家無疑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尤其是挪威、瑞典,冬季運動發達、場館設施完善、冰雪運動底蘊深厚,被視為“競選熱門”。相比之下,我國冬季項目整體水平不高,北京、張家口又從未舉辦過冬季運動會。這樣的“不利”因素,一度成為很多人眼中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的“短板”。
如果囿於冰雪一隅,人們自然會有申辦前景不明為何仍執著向前的疑問﹔或許隻有站在時代前沿,人們才能看清申冬奧之於當下中國的特殊意義。
1991年,我們開始第一次申奧。剛剛舉辦過亞運會的中國,迫切渴望展示自身形象、加強對外交往、融入國際社會。這也正如當時北京申奧口號所描述的“開放的中國盼奧運”。
1998年,我們開始第二次申奧。首次申奧失利使得這次申奧更加有的放矢,而中國國力的提升與北京城市的發展更是舉世公認,至於一個民族期待百年的奧運夢,此時正是圓夢的最佳節點。
2002年,我們開始第三次申奧。在北京取得2008年夏奧會舉辦權半年后,“冰城”哈爾濱提出申辦2010年冬奧會的申請。但綜合條件的相對欠缺,使哈爾濱未能入選4個正式候選城市之列。
2008年,我們開始第四次申奧。借2005年獲得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舉辦權的東風,哈爾濱選擇申辦首屆冬季青年奧運會。雪上設施的差距使得哈爾濱再次未能入圍最后的“決賽”,但申奧的過程對冬季運動的拉動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我們開始第五次申奧。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奧運精神得到廣泛傳播,也讓更多城市看到奧運盛會的綜合效應。南京選擇申辦青奧會,謀求的是拉動城市建設與現代文明同步提升。
時至2013年,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頂級賽事紛至沓來成為常態。辦賽實力的提升,往往與話語權提升相伴。在奧林匹克的舞台,中國已從單純的追隨者成長為必不可少的參與者與合作者,其訴求也從“渴望被承認”逐步過渡到“自信展示風採”。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奧委會提出申辦2022年冬奧會,而2022年恰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時間節點,藉此提振民族精神、展示中國風貌,可謂水到渠成、順勢而為。
以此為參照,曾經的疑問一個個解開,“申冬奧價值”日漸輪廓清晰——
冰雪運動需求井噴是基礎。群眾健身習慣的培育,激發出民間的“冰雪熱”。目前,全國擁有500多個滑雪場,100多萬青少年經常參加滑冰運動,去年僅到張家口滑雪的人數就增長了20%。舉辦冬奧會,將直接帶動冰雪場地建設及設施供給,這為滿足群眾需求提供了難得機遇。
助推3億人上冰雪是目標。我國冬季項目很少在山海關內開展,索契冬奧會中國代表團八成運動員來自黑龍江和吉林。選在山海關內舉辦冬奧會,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應。擴大冬季項目參與基數,對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具有“雙重助推”作用。
融入國家戰略布局是深意。近幾年,北京接連遭遇霧霾天氣,交通擁堵、人口壓力與日俱增﹔河北則受制於資源與政策,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相對落后。這些積重難返的“硬骨頭”,隨著申冬奧嵌入“京津冀一體化”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撬動杠杆。
“淘汰賽”何以提前上演?
【2014年2月—2015年1月】申辦決賽還未到來,競爭對手卻接連退出,申奧形勢變得扑朔迷離。競爭對手因何意外退出?北京、張家口如何正確應對?北京冬奧申委適時提出“三大理念”,贏得廣泛共鳴
體育比賽最大的魅力,在於過程跌宕起伏、結局不可預料。申辦冬奧會也是如此。誰也沒有料到,在進入申辦“決賽”之前,一場“淘汰賽”竟然提前上演。
索契冬奧會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市議會投票反對申辦冬奧會,隨后宣布棄權。據透露,反對理由是“投入巨大”,以及“奧運場館賽后利用價值不大”。
很快,又有兩個城市加入棄權行列。2014年5月,波蘭克拉科夫市市長宣布退出申辦,起因是在當地市民投票中,70%的投票者反對申辦。6月底,烏克蘭利沃夫出於國內政治和安全危機考慮,也宣布退出。
國際奧委會原本要從申辦名單中選出3個候選城市,但選項隻剩下3個。2014年7月7日,北京和張家口正式成為2022年冬奧會候選城市。以中國書法“冬”為創作主體的申辦標識,也於8月1日亮相。
出人意料的是,“最強對手”奧斯陸最終也沒能留住。10月1日,面對超過50%的反對率與缺乏政治支撐,挪威政府做出放棄申辦的決定。如此一來,此次申辦冬奧會,竟然變成兩個亞洲國家的“對決”。
在申奧歷史上,這一幕堪稱罕見。國外媒體認為,“棄權潮”的出現,最大原因在於辦賽成本過高。尤其是索契冬奧會的高投入,令不少申辦者望而卻步。
國際奧委會自然也意識到了危機的嚴重性。2014年年底,巴赫提出《奧林匹克2020議程》40條改革方案。申辦城市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同一個國家不同城市聯合申辦,成為國際奧委會認可並倡導的做法。
這一改革思路,恰與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的理念契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積累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場館資源。據悉,北京賽區的12個場館中有11個是奧運遺產,稍加改造就可承接冬奧會比賽。同時,現有媒體中心、接待酒店等設施已能滿足承辦冬奧會的需求,人才和經驗儲備更是便於賽事順利展開。
按照規劃,北京賽區承擔冰上項目,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將舉辦雪上項目,分別新建兩個和3個競賽場館。這些場館賽后將成為世界級比賽訓練基地,並配有大眾滑雪雪道。現有場館的充分利用、辦賽資源的合理分配,將籌辦的資金成本和社會成本降至了合理區間。
2015年1月6日,北京冬奧申委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申辦報告》,明確提出“三大理念”——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
參與《申辦報告》起草的專家表示,在這份《申辦報告》中,競技體育篇幅遠遠少於全民健身篇幅,不再過多關注國家隊建設、拿多少金牌,更多聚焦增加體育人口、拉動城市發展等內容。
以“人”為核心,關注“人”的訴求,是人文奧運觀的回歸,亦是辦賽能否做到可持續的要義所在。例如,3個賽區內的奧運村、場館之間的交通時間均控制在15分鐘以內。這樣的設計,不僅為運動員提供了便利,更為賽后利用埋下伏筆。
至於國際奧委會倡導的舉辦奧運會對自身長期發展的影響與改變,恰是此次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的一大亮點。
對此,北京冬奧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長王安順頗為自信:“京張聯合申辦冬奧會,對奧林匹克運動和國際奧委會來說是‘零風險’。”
這次申辦為何不同以往?
【2015年1月—2015年6月】國人對於申奧有著濃厚情結,但提及此次申奧,留下深刻記憶的事件似乎不多。這次申辦為何如此淡定?申辦過程有哪些特別之處?結合幾次申奧經歷和國際奧委會此次給出的《評估報告》,人們自會得出答案
相比於前兩次北京申奧,此次申冬奧無疑要淡定許多。不過,這種觀感上的反差,並不影響民眾對申冬奧的支持。
北京冬奧申委曾委托第三方機構,得到這樣一組數據:在覆蓋32個城市的調查中,民眾對於申冬奧的綜合支持率是94.8%。其中,北京為91.8%,張家口為99.5%。
民眾的高支持率,與一些一度加入申奧行列的城市形成鮮明對比,這也使得此前並未被看好的北京、張家口,一躍成為最熱門的申辦城市。
沒有“全民總動員”,盡量降低對社會生活的干擾,北京、張家口聯合申冬奧一直在“悄然”推進。這種低調、務實之舉,與平和、包容的國民心態互為映襯,印証了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成熟。北京冬奧申委副秘書長王惠就曾多次表示:“經過前兩次申奧,我們更有經驗和底氣,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錢去辦最好的事。”
2015年3月24日,國際奧委會評估團開啟對北京、張家口兩地的評估考察。
考察期間,北京、張家口兩地民眾開始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冬奧會與夏奧會區別何在?怎樣才能辦好冬奧會?
也正是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人們有了很多“意外”發現:
一個城市能不能舉辦冬奧會,與舉辦夏奧會的評判標准並不相同。相對而言,冬奧會對產業化程度、市場化運作要求更高﹔
福布斯公布的體育賽事價值榜單上,冬奧會排在第六位。它的項目僅為夏奧會的1/4,獲得的市場份額卻佔到夏奧會的2/3﹔
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冰雪運動作為突破口。舉辦冬奧會,既是支撐,又是機遇。冰雪制造業、場館運營、人才培養等環節,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
申辦冬奧會,要以經濟發展作為支撐﹔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財富積累,能為更多人跨越冰雪消費門檻提供可能。有專家估算,冰雪運動跨過山海關之后,有望與足球、籃球一起構成我國三大支柱體育產業。
2015年6月1日,國際奧委會公布對2022年冬奧會候選城市的《評估報告》,高度評價了北京、張家口的申辦條件和辦賽能力。評估團主席茹科夫同樣沒有吝嗇贊賞之情:“北京2022年完全有能力舉辦一屆成功的冬奧會。”
“雙城對決”靠什麼取勝?
【2015年6月—2015年7月31日】隻剩下一個對手,並不意味勝券在握。神秘的阿拉木圖會不會成為“黑馬”?申辦歷程的最后一個月,不是可有可無的“垃圾時間”,而是分秒必爭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對決中笑到最后的,肯定是始終不放過任何機會的那一個
每一個走進吉隆坡會展中心的中國人,心中都難以平靜。
等待申奧結果揭曉的特殊時刻,我們已經歷過數次。其中,有過“兩票之差”的苦澀,有過美夢成真的欣喜,也有過勢在必得的自信。而今,即將揭曉的,又將是什麼?
競爭對手隻剩下一個,並不意味著勝券在握。阿拉木圖,這個隻有155萬人口的城市,盡管曾經兩次申辦冬奧會未果,但並不缺乏舉辦冬季運動會的經驗。2011年,阿拉木圖與阿斯塔納共同舉辦亞冬會,留下完備的新建場館設施,當地民眾對申辦冬奧會的支持率更是高達99%。
國際奧委會評估團考察時,阿拉木圖的賽場雪量豐富,留給評估團的印象頗深。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以雪量衡量申辦條件,是大眾的一個常識性誤解。不同的雪上比賽對雪質要求不同,光靠天然雪根本無法讓比賽正常運轉。按照往屆冬奧會的慣例,北京將使用已有的造雪設施,在雪場運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佔當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對環境幾乎沒有影響。
舉辦冬奧會需要良好自然條件,關鍵因素則是地形和溫度。哈爾濱曾申辦過冬奧會,但冬季溫度過低成為致命傷。而對於北京、張家口來說,冬季氣溫適宜,最冷時僅零下20攝氏度左右。至於聲譽鵲起的崇禮,是東亞降雪最早的地區,70厘米的降雪量完全可以滿足冬奧會比賽需要。
申辦之初,高山速降的場地一度難尋。由於山體落差要在800米以上,坡道總長度不少於4公裡,原本規劃的崇禮雪山並不適宜。經過細致考察,延慶小海坨山海拔830米,各項指標也符合標准,解了燃眉之急。
不時出現的霧霾天,曾令北京大傷腦筋。“APEC藍”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短期管控的成效﹔而更為長久的“奧林匹克藍”,則是人們越來越強烈的期盼。2013年,北京出台了5年投資1300億美元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僅在過去兩年就使全市燃煤總量減少30%,並淘汰了100多萬輛高排放車輛。
7月31日正式投票前,這些務實之舉,讓全世界看到北京、張家口的努力和誠意。盡管一些意外因素或許會影響申辦結果,但北京、張家口對自己該做的事情已然做到最好。
申奧結果水落石出之際,再去探討在這場“雙城對決”中我們為什麼能贏,以往不便挑明的理由,現在倒是可以痛痛快快講出來:
贏在綜合實力。論硬實力,北京、張家口的場館條件、接待能力、配套設施等,優勢非常明顯﹔拼軟實力,舉辦夏奧會的經驗是取勝的關鍵。在崇禮,不同雪上項目設置同一終點,觀眾仿佛在劇場中觀賽。僅此一個細節,便可發現賽事設計的獨到之處。
贏在頂層設計。中國素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傳統,政府意願與民意基礎的統一,為申冬奧成功增添了籌碼。國際奧委會一直倡導,舉辦奧運城市應建立一個關乎經濟、文化、環境的長期規劃,北京、張家口在這方面做出了亮點。
贏在市場潛力。北京實行2008市場開發計劃時,創造了12億美元的國內市場開發收入。正如《評估報告》所言,北京舉辦2022年冬奧會,其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有機會讓合作伙伴獲得巨大商機。
冬奧會將帶來什麼?
【2015年7月31日—2022年及未來】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等同於開啟一段新的征程﹔7年后的冬奧盛會,正等待北京、張家口將藍圖變成現實。冬奧會將帶來多少改變、留下多少實惠?現在回答或許為時尚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冬奧會能夠帶給我們的,將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6次申奧,3次成功。中國與奧林匹克的緣分,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當前,北京、張家口已經正式步入“冬奧時間”。以7年為約,《申辦報告》中的承諾,正等待我們逐一兌現。
國際上對於冰雪強國的定義,是以冰雪人口和群眾基礎為標志的。盡管我國“北冰南展”推行多年,但成效不盡如人意。在楊揚看來,申辦過程中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場館建設,將有助於扭轉冰強雪弱、北強南弱的不均衡格局,“過去一年多時間,冬季項目發展已經有了起色。”
巴赫表示,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體育的教育功能和社會作用,借助冬奧會促進冰雪運動的普及,是國際奧委會最為贊賞之處。索契冬奧會時,近八成中國受訪者表示願意嘗試冬季項目。當冬奧會辦到家門口,勢必帶動更多人投身冰雪運動。
“冬奧遺產”不僅惠及體育,更將給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帶來利好。
對張家口人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去年以來,該地區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簽了200多個,崇禮滑雪場接待游客高達167萬人次。作為欠發達地區,張家口從未受到如此關注。據初步估算,冬奧會可為當地帶來3500億元投資,增加20萬個就業機會。而京張高鐵的建設、基礎設施的改善、產業結構的調整,將給城市帶來根本性改變,給百姓留下真正實惠。
對北京人來說,這是順勢而為的選擇。“環首都經濟圈”建起來,可以轉移出去一部分功能和人口,讓擁堵的大城市“喘口氣”。而大氣污染的聯動治理,更是修復華北生態圈的命脈。目前,北京正以最嚴厲的措施治理霧霾,預計到2022年PM2.5的平均濃度將比2012年下降45%。如正常推進,2030年重現藍天白雲的目標值得期待。
中國攜手奧林匹克,有太多記憶值得珍藏﹔奧林匹克擁抱中國,有太多瞬間值得銘記。
這一次,在吉隆坡會展中心,我們見証的是中國與奧林匹克盛事的第三次“握手”。
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這是一次精彩的出發。我們祝願:在2022年冬奧會的舞台上,奧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員都有滿滿的收獲。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