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競技品田徑(觀巣)

鄭  軼

2015年08月26日07: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田徑世錦賽來到“家門口”,對中國田徑的普及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契機。通過頂級賽事平台,激發和調動普通人走向跑道、養成健身習慣,將是田徑世錦賽留給我們更久遠的財富

 

  田徑世錦賽如同一部精彩大片,巨星雲集、高潮迭起,令人沉浸其中。如果以競技成績衡量,主角無疑是美國隊、牙買加隊等田徑強隊。以“東道主”身份出戰的中國隊,在大多數項目上隻有配角的戲碼。

  不過,競技實力的差距,並沒有掩蓋中國田徑選手的光芒。女子百米大戰,韋永麗盡管未能晉級決賽,但預賽和半決賽連續刷新個人最好成績,已然實現突破的願望。正如她所言,“目前我無法和國外強手比,我就跟自己比,隻要努力和堅持,就可以縮小差距。”

  跟自己較量,並非氣勢上的示弱,恰恰折射出田徑獨有的魅力。田徑之所以被譽為“運動之母”,不隻因為它是現代體育發軔的基石,也不隻因為奧運會設有47塊田徑金牌,更在於田徑能很好地詮釋“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田徑運動員面對的,不是對手間的直接身體對抗,而是挑戰自身的身體潛力,甚至是人類的極限。

  這種挑戰,更接近體育的真諦,並不因成績高低而褪色。而跳出競技與獎牌的藩籬來欣賞田徑,會發覺這項運動更多的美好。長久以來,國人對中國田徑的關注,總是維系於少數明星運動員的閃光,短暫的輝煌過后便是長久的落寞。盡管近年來依靠引入高端田徑賽事,民間田徑氛圍正逐步培養起來,但如何形成持久的“田徑熱”,依然是個難題。

  其實,中國並非沒有參與田徑的土壤,隻不過缺乏田徑文化的深掘與積澱。田徑是一項“零門檻”的運動,幾乎每個人最早都是通過跑、跳、投來感受運動的樂趣。而隨著“跑馬”“跑團”的興起,更彰顯出民間田徑愛好者蘊含的巨大潛力。在許多歐美國家,田徑已成為一種“國民文化”,這不僅體現在觀賽人群的專業與穩定,更體現在民間參與對競技體育的“反哺”。相比之下,我國民間田徑熱情與專業賽事之間,顯然還缺乏有效的連接。

  田徑世錦賽來到“家門口”,對中國田徑的普及來說是千載難逢的契機。首次將10公裡大眾跑與馬拉鬆比賽結合,這一創新之舉開了個好頭。中國田徑或許不能像其他優勢項目那樣輕鬆摘金奪銀,但通過頂級賽事平台,激發和調動普通人走向跑道、養成健身習慣,將是田徑世錦賽留給我們更久遠的財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6日 23 版)

(責編:趙竹青、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