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拉鬆,還能做公益,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在跑友中間已經變得習以為常。去年9月的北京馬拉鬆賽,程旸所在的“嘉友跑”跑團就選擇了慈善名額,“報名費比普通名額貴幾百元,但捎帶手做公益,讓跑步有了更多意義。”
如今,在馬拉鬆賽事這個廣闊平台上,公益的力量正在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和公益活動參與其中,跑友投身公益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踐行公益,這樣的潮流下,馬拉鬆賽道上匯聚的萬千腳步聲,也變成了有愛而悅耳的聲響。
海外賽事公益經驗值得借鑒
馬拉鬆賽的公益屬性早已在國外知名的馬拉鬆賽事中得到充分開掘,其中,每年4月下旬舉行的倫敦馬拉鬆賽可以視為最突出的代表。
作為世界六大馬拉鬆賽之一的倫敦馬拉鬆賽,堪稱目前世界上慈善募款金額最高的馬拉鬆賽,自1981年創辦以來,這一賽事募集的金額約6億英鎊,與該賽事合作的慈善團體超過1000個。
每年,在倫敦馬拉鬆賽的賽道上,有近2/3的參賽者與公益慈善相關。這些參賽者大多是通過向慈善團體捐款獲得參賽名額,捐款數額的均價在2000英鎊左右。除了捐款參賽,很多公益團體還在賽道上通過奔跑和活動展現關愛、傳遞理念。可以說,倫敦馬拉鬆賽是競技與公益完美結合的典范。
這些公益方式,隨著馬拉鬆逐漸移植到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馬拉鬆賽都已經有了慈善名額,而且賽事中開展的公益活動也呈井噴之勢。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說:“北京馬拉鬆賽很早就考察了倫敦馬拉鬆賽的辦賽模式,所以在公益方面有一些嘗試,與10多個公益項目和公益機構展開合作。馬拉鬆賽的公益屬性不容小覷,不可或缺。”
好土公益創始人李文之所以會想起來找廈門馬拉鬆賽組委會合作,是因為在新聞中看到了馬拉鬆選手“尿紅牆”的舉動。她找到廈門馬拉鬆賽組委會,希望通過社區家庭參與的形式,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進行環保綠色跑步,在跑馬拉鬆的過程中撿拾垃圾。
李文說:“馬拉鬆賽是一個參與者眾多的社會活動,如果我們能為馬拉鬆賽這個平台加入公益的元素,那將會把正能量帶給更多的人。”
快樂可以成為公益和體育的共同點。愛德基金會秘書長助理佘紅玉介紹,愛德有一個針對智障人群的項目,雖然這些智障人士不能上賽道去跑,但是也都非常渴望參與其中。不久前舉行的南京浦口國際女子半程馬拉鬆賽,有兩輛面包車在起點處,這些智障人士向選手們售賣他們制作的面包。
國內馬拉鬆賽事公益剛剛起步
“我一直認為馬拉鬆賽是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活動。” 王大衛說,“尤其是城市馬拉鬆賽,政府將公共資源提供出來,給大家分享,這本身就是一個公益活動。馬拉鬆賽事先天具備這樣的責任。”
廈門馬拉鬆賽品牌運營負責人張思杰和王大衛的想法不謀而合。為此,張思杰和他的團隊做了積極嘗試,“比如我們的賽事志願者服務,類似的公益活動最初在廈門馬拉鬆賽中並沒有多少人做,慢慢才有人參與進來。很多志願者在為馬拉鬆賽服務的過程中體驗到做公益、幫助他人的快樂,但隻集中在比賽那幾天,很多人感覺不過癮。於是我們提出,為了延長這種快樂,可以把志願服務融入每天的生活當中。”
承德馬拉鬆賽可以說是先有公益,后有賽事。此前一直有跑友持續捐助當地的希望小學,這才促成了一家體育公司與承德市體育局合作舉辦馬拉鬆賽。承德馬拉鬆賽的公益性質自然必不可少,一部分收益捐給了希望工程。
雖然已經有了很多可喜的行動,但國內馬拉鬆賽事的公益行為還處於起步階段,賽事公益屬性的提升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
北京德晟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賽事總監田川表示,國內馬拉鬆賽事引入公益的方式還不太成熟,“尤其是慈善名額,隻有北京、上海、廣州、無錫等地的少數馬拉鬆賽事設立,其他大多數賽事並沒有跟風,因為馬拉鬆賽還沒有火到名額難求的地步,再讓選手掏更多錢購買慈善名額,顯然還不太現實。”
馬拉鬆對健康和經濟的提升是看得見的成果,但對人文的改變則是看不見的成果,這一過程不會立竿見影。張思杰希望做公益能夠像跑馬拉鬆一樣成為人們的自發行為,慢慢提升城市的人文素養。
公益行為還需透明和監管
公益之中,也有質疑的聲音。有網友提出,北京馬拉鬆賽2015年出售公益跑名額,高價銷售本就稀缺的名額,感覺變了味道。而且,公益跑名額的剩余“是不是或多或少的說明大家對這樣方式的不太認同?”
對此,完成了世界六大馬拉鬆賽“大滿貫”的程旸給出了自己的回答:“無論倫敦馬拉鬆賽還是波士頓馬拉鬆賽,用公益和慈善名額實現自己跑步夢想的人不在少數。雖然花了更多的錢,但避開了中簽概率極低的抽簽,還做了更有意義的事,我覺得還是值得的。這在國外並不算新鮮事,但在國內,要允許有一個讓大家逐步接受、逐步適應的過程。”
公益的生命力在於透明。目前,公益組織都是與賽事主辦方直接合作,這就對公益組織的資質和賽事組織的審核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大衛表示,賽事組織方一定要做好公益組織和公益活動的甄選工作,不可“城門大開”,隨意進入。但賽事組織者不可能在這一領域做到萬無一失,必須要有政策和制度及時跟上。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審核,確保不讓打著公益旗號的別有用心者渾水摸魚。賽事組織方也要及時更新捐款的數額和流向,及時回答跑友關注的話題。隻有多方合力,才能讓馬拉鬆裡的公益屬性充分彰顯,讓愛心及時傳遞。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