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好跑鞋應該長啥樣?

本報記者  王  珂

2016年04月29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不同品牌的運動鞋。
  圖②:去年7月,馬拉鬆運動員陳盆濱在“100天挑戰100場馬拉鬆”活動中,順利到達北京五棵鬆體育館內第100個馬拉鬆終點。
  圖③:北京市民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參與跑步運動。
  人民視覺

  四月春光明媚,陪伴家人或約上好友到公園裡跑步,這種生活方式很潮、很炫,也很受歡迎。然而,在商場逛一圈,找一雙合適的跑鞋並不容易:國外品牌價格不菲,動輒上千元﹔國內品牌雖便宜,卻感覺不夠“高大上”。不同品牌的跑鞋,“含金量”差別有多大?作為“后來者”的國內運動品牌,能否迎頭趕超?今天我們就帶您走近幾家制鞋企業,探尋怎樣用“匠人精神”造就好品牌、帶動新需求。

       

  鞋楦不對,怎能“合腳”

  國內運動鞋企業是“后來者”,想要“后來居上”,單靠模仿肯定走不遠也走不通,還是得踏踏實實搞品牌研發

  “買到一雙滿意的跑鞋,我會感覺很幸福。”上海市楊浦區某高校學生、跑步愛好者廖凡對記者說。兩年前,在同學影響下,廖凡開始跑步。從每天5公裡到10公裡再到參加馬拉鬆,他把跑步看成一種“放不下”的生活方式。

  在廖凡眼中,跑鞋之於跑者,就像一位好友。打開鞋櫃,他如數家珍:不同的跑鞋,分別適合夜跑、公路跑、場地跑、馬拉鬆等。只是,他的跑鞋全是國外品牌:亞瑟士、安德瑪、耐克、新百倫……

  “穿國外品牌的跑鞋實屬無奈。”廖凡說,國外品牌跑鞋的性能好,可價格也高。比如亞瑟士的一雙專業跑步鞋,起步價就要千元,對於他這樣的學生不是一筆小數目。國內品牌的跑鞋雖便宜,但跑友們普遍不太看得上。

  相比國外品牌,國內運動鞋是不折不扣的“后來者”“跟跑者”。國內運動鞋行業起步初期遭遇不少尷尬,例如,用於模擬人腳的鞋楦,是生產運動鞋的必備工具,國內一些企業一度拿皮鞋的鞋楦生產運動鞋,或者用歐美人腳型的鞋楦生產內銷的運動鞋。如此產品,怎能合腳?

  在國產品牌運動鞋企業看來,想要“后來居上”,單靠模仿肯定走不遠也走不通,還是得踏踏實實搞研發,生產出響當當的“拳頭”品牌。一些國產品牌率先完成了從代工、模仿到研發、創新的轉型。

  2005年,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運動員幾乎清一色穿國外品牌的運動鞋。這不能怪運動員,國產品牌確有差距:如果國產品牌連運動員的腳型都摸不清,就想讓運動員穿國產品牌的鞋子,別說運動員心裡犯嘀咕,企業自己都沒底。

  找到差距就有了努力的方向。2005年,安踏成立運動科學實驗室。一年時間內,實驗室對聯賽運動員的腳型做了一次全覆蓋分析,並結合每個人的技術特點,量身打造運動鞋。一年后,95%的國內籃球職業聯賽運動員穿上安踏的運動鞋。隨后的調查顯示,運動員對安踏運動鞋的滿意度達到93%,高於對國外品牌87%的滿意度。

  經過多年追趕,如今國內品牌跑鞋的“含金量”究竟如何?

  “一雙安踏四五百元的跑鞋,不會輸給千元左右的國外品牌。”安踏運動科學實驗室負責人阮果清很有底氣地說,做出如此判斷不是“憑感覺”,而是有科學的數據支撐。阮果清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每天跟各種運動鞋打交道,用科學的方法透視每雙跑鞋,“明白自己差在哪兒,才知道如何追趕。”

  在安踏運動科學實驗室內,一雙跑鞋正在經歷這樣的測試:運動員穿上測試跑鞋,站上跑步機。工作人員在運動員跑步時涉及的重點肌肉處貼上“肌電”探測器,並連接到數據終端。當運動員跑出不同速度時,肌肉發力、受力、沖擊等數據實時傳遞到終端。有了這些數據,可以更加科學、准確地判斷跑鞋的支撐、減震等性能。

  “安踏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做好每一雙鞋、每一件衣服。”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說,中國自古就有很多匠人,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夠堅持、不夠自信。國內品牌雖然起步晚,但專心致志做好鞋,一樣可以實現趕超。去年,安踏成為首個進入百億俱樂部的中國運動品牌,銷售了4000多萬雙運動鞋,超過耐克在中國市場的運動鞋銷量。

  “第一感覺”,勝在細節

  國外品牌的運動鞋,無論是顏色搭配還是款型設計,總有一些“驚喜”。反觀國內品牌鞋,款型設計多屬“大路貨”,顏色搭配往往有些“俗”

  在商場,是什麼吸引消費者走進一家鞋店並做出購買決定?

  “樣式新穎,顏色漂亮,穿著舒適。”北京市朝陽區某國企員工林筱回答。

  在林筱看來,不少國內品牌的跑鞋,第一眼就能看出差距。國外品牌的運動鞋,無論是顏色搭配還是款型設計,總有一些“驚喜”。反觀國內品牌,款型設計多屬“大路貨”,顏色搭配往往比較“俗”。

  中國運動鞋需求總量增長的同時,方向也在發生變化,典型表現為“一鞋多用”到“一鞋專用”。人們以前買的跑步鞋,並不隻有跑步時穿,而是覆蓋了休閑、運動等多種場景。如今,消費者更加關注鞋子的專業性能。款式設計上,人們更加注重外觀,相信“第一感覺”。

  國內品牌的運動鞋能否滿足需求新變化?

  “從99%做到99.99%,高端品牌勝在細節。”安踏總裁鄭捷說,國產運動鞋完成“從0到1”的突破后,想要“超車”,必須聚焦新消費,做好每個細節,帶來不一般的體驗。

  款式設計要“瞻前顧后”。所謂瞻前,就是要分析歷史銷售數據,在銷量表現好的產品基礎上加以改進。同時,研究國外品牌的“爆款”,找到別人款型樣式的優勢。所謂“顧后”,更多表現為創新。安踏有一批畢業於美術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的團隊,他們結合最新流行趨勢,拿出走在同行“前排”的創新產品。

  國產品牌的運動鞋,以前可能更多是“瞻前”,而現在“顧后”佔比越來越大,逐漸接近行業發展的前沿。

  看得上更要穿得爽。消費者試穿國外品牌的運動鞋時常碰到類似困擾:明明尺碼合適,為何前腳掌或足弓處覺得有些擠?原因在於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腳型差異。

  鞋子前掌寬度、足弓高度等與腳的匹配性,決定了其舒適性。安踏創新研究中心總監王有承介紹,2010年,安踏開始搜集中國人的腳型庫。目前,安踏已在全國各地搜集到4萬多腳型。依托腳型庫,安踏可以生產出更合中國人腳型的鞋子。

  腳型數據也為銷售提供了參考。分析腳型數據發現,北方人前腳掌比南方人更寬。因此,北方地區可以增加寬鬆型鞋子的訂貨量,南方地區可以增加修長型鞋子的訂貨量。

  一雙好跑鞋能否具備專業性能,鞋子的大底是關鍵。想要達到最優效果,研發人員不僅要對各種減震、緩沖材料的性能了如指掌,更要通過不同材料的組合,實現對跑者最好的保護。國產品牌跑鞋大底的短板,也正在研發中逐漸補齊。

  品牌升級,文化無敵

  消費者心中的大牌,一定是引領行業發展、帶來美好體驗的品牌,要玩出文化、玩出個性甚至玩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國產運動鞋的品質可以比肩國外品牌,為什麼價格隻賣到別人的一半甚至更低?

  這就是品牌文化的差距。

  國外品牌到了國內市場,大多定位於高端市場。他們的目標人群購買力較高,對價格相對並不特別敏感,更多考慮品牌文化等因素。比如買一雙籃球鞋,會關注是哪位球星在代言該產品。

  由於國內品牌起步晚,品牌文化和國外品牌有差距。一般把目標客戶定位於大學生、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定價太高不利於銷售。

  有機構預測,中國體育產業潛力巨大,未來10年將達到5萬億—7萬億元的規模。尤其是隨著消費升級,中高端需求旺盛。國內企業將來有能力在高端市場佔據一席嗎?

  客觀來看,行業和品牌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拿國內家電行業來說,十幾年前國人大多選購國外品牌的家電。國內家電品牌從小家電、低價格起步,現在已有實力推出中高端家電產品。

  品牌升級可以“提速”。以跑鞋為例,技術和設計是品牌的基礎,但不是全部。消費者心中的大牌,是引領行業發展、帶來美好體驗的品牌,要玩出文化、玩出個性甚至玩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陳盆濱,中國極限馬拉鬆運動員,第一個登上美國《戶外》雜志封面的中國人。2015年4月,陳盆濱開始“100天挑戰100個馬拉鬆”的征程。2015年7月,陳盆濱到達北京五棵鬆體育館內第100個馬拉鬆終點,完成這一壯舉。一位跑步圈內的名人、一件跑步圈的盛事,是國內品牌“借勢提升”的好機會。

  陳盆濱“100天挑戰100個馬拉鬆”起跑前,國內品牌在馬拉鬆跑鞋領域是一片空白。當安踏找到陳盆濱,提出要為他設計馬拉鬆跑鞋時,陳盆濱心裡是打鼓的。

  然而,59人次參與的研發團隊、84次材料驗証測試、500多次的人體測試、數萬輪的機器測試后,安踏拿出的“挑戰100”跑步鞋,得到陳盆濱的認可:“這雙跑鞋就是我朋友中的朋友。”這次牽手不僅讓安踏有了一雙“更有底氣”的跑鞋,而且在跑圈內為安踏贏得關注。

  國內體育產業市場這麼大,就像一口咽不下一碗飯一樣,靠一個品牌來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也不現實。多幾個差異化品牌,就像多幾張嘴吃飯,吃得好也吃得快。

  品牌建設可以有一些“拿來主義”。國內運動品牌近幾年紛紛加快收購國外高端品牌的步伐。不久前,安踏牽手日本知名功能運動服裝品牌迪桑特(Descente),獲得該品牌在中國的獨家經營權。

  “中國體育產業的黃金時代剛開始。”丁世忠說,廣闊的市場前景是國內企業提升品牌最大的動力,堅守“做好每一雙鞋、每一件衣服”的匠人精神,才能生產出更多過得硬的品牌產品,更好地滿足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新需求。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9日 18 版)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