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

賽制耗兩天長考磨時間 斯諾克世錦賽為啥不與時俱進

2016年05月04日20:22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斯諾克世錦賽為啥不與時俱進

  惡斗32局,耗時近12個小時,在一場馬拉鬆式的斯諾克世錦賽決賽中,丁俊暉最終不敵塞爾比,與職業生涯首座世界冠軍獎杯擦肩而過。

  一場決賽要分兩天,四個階段打,比賽中對出杆時間不設限制,當面對解障礙難題時,球員會長時間陷入苦苦思索,而滿座球迷卻不得發出任何可能干擾比賽的聲響,哪怕離席去方便——在當今追求高效、有視覺沖擊力、易於轉播的職業體育賽場上,你幾乎找不到比斯諾克世錦賽更“冥頑不化”的比賽。

  冗長賽制和繁文縟節像儀式

  20世紀初日本圍棋界的十番棋,下幾手就長考,到飯點了就封盤,一盤棋下十天半月都很正常,盡管時間足夠充分,仍有棋手殫精竭慮到吐血。但從沒有人質疑這種賽制的合理性,因為這就是儀式感,棋道的一部分。

  現在的斯諾克世錦賽,很像這個調調。特別是35局18勝的長局制,把整場決賽切割成兩天四場。當不少球員在抱怨賽制過於冗長時,國際台聯卻認為,這就是傳統。

  丁俊暉與塞爾比的決賽中第一階段前9局耗時5個半小時,單局平均要花37分鐘。而塞爾比與傅家俊在半決賽中更是創下了單局76分鐘的世錦賽耗時紀錄。難怪亨得利前輩一聽就搖頭。要是奧沙利文在現場,估計早就拂袖而去。為什麼“火箭”的觀眾人氣永遠最火爆?想想看,他打147分的滿分杆那局隻用了5分20秒,這樣一比,塞爾比、艾伯頓這樣的磨王一起比劃簡直就是兩個老太太在做針線活,不忍卒視。

  幾乎所有的體育比賽都會對運動員思考和反應時間做限制,但斯諾克世錦賽不,這也是傳統之一。央視解說嘉賓徐鑫健認為,這是組委會的價值認定,他們覺得選手應該保留有足夠時間讓自己做判斷的權利。

  問題是,球員任性地長考,贊助商和轉播商可不一定有耐心。因為比賽時間不受控,前些年天空體育台就因此暫停與國際台聯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世錦賽對球員很人性化,對觀眾的要求卻近乎苛刻。由於比賽要求絕對安靜,任何手機鈴聲或閃光燈的主人都會被裁判請出賽場,甚至比賽進行中都不允許有人離席中途上廁所,隻有球員局間休息,觀眾才能小憩。對球員而言每一杆都在斗智斗勇,但長時間斗安全球有時呈現出的畫面的確很無聊,電視轉播鏡頭掃到觀眾席,常會抓到有人已酣然入睡,通常還都是中老年觀眾。

  保留一部分傳統有沒有必要

  當今職業體育已高度發達,賽事無不精簡、瘦身,以迎合觀眾和贊助商口味,有近90年歷史的斯諾克世錦賽卻堅持著一以貫之的標准,幾乎成了職業體壇的孤例,是它的組織機構思維太過僵化?

  要往國際台聯主席赫恩頭上扣保守的帽子似乎也有欠公允。他上任后對斯諾克做了一系列改革動作,其中包括擴大海外市場和推出商業賽事,比如世錦賽中允許的長考,在去年新設的單局限時賽中就變得不可能,那個新規則限定每人必須在20秒內出杆,個個都被逼成了運杆如風的“火箭”。

  盡管赫恩任期內,中國已成為斯諾克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舉辦的排名賽一度多至5個,但主席先生仍堅持世錦賽必須留在英國。理由是:謝菲爾德之於斯諾克,正如溫布爾登之於溫網,溫布利之於足總杯,這是不容隔斷的歷史。

  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張開雙臂歡迎改革。台球皇帝亨德利就認為:“世錦賽有自己的傳統,長局制是它的特點,也是魅力之一。”而盡管過程磨人,幾乎所有的職業選手仍將世錦賽作為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榮譽去爭奪。丁俊暉早已拿過排名世界第一,也坐過年度掘金榜頭把交椅,但一定不會甘心隻拿個世錦賽亞軍,可見30萬英鎊和1萬積分的誘惑力之外,經典和傳統依舊受到推崇。

  堅守傳統和尋求變革,在斯諾克運動身上一點都不矛盾。在一年的絕大多數賽事裡,它或許都在努力搞些新花樣,但到了賽季最終,世錦賽依舊是它展示傳統的一個不變窗口,這點堅守,也是英國人源自骨子裡那種隱隱的驕傲和失落吧。(伊志剛)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