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問道取經,留洋模式待升級(記者觀察)

2016年07月08日04: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球員張玉寧在賽場上施展頭功。
  許立群攝

  教練在記錄西班牙青訓項目的學員的訓練情況。
  王 迪攝

  張家港鳳凰小學足球隊員在柏林與當地小球員切磋。
  “造就天才”青少年足球俱樂部供圖

  山東魯能泰山足球俱樂部的小球員在巴西接受訓練。
  侯露露攝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自20世紀90年代的“健力寶”開始,中國青少年球員的留洋模式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其間不乏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值得總結的教訓。在職業足球和體育市場日益繁榮的今天,如何讓青少年球員的留洋之路更加規范和順暢,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話題

  

  學習從融入開始

  盧永濤的一天是從早晨7:30開始的,不管上午有沒有課,這個15歲的男孩都堅持這個作息。因為“規律作息對運動員身體有好處”,他說。早飯后,逢每周一三五,去當地一所葡語中學上課,其他時候則自由活動﹔下午練球,晚上有時會有中國文化課。

  他是山東魯能泰山足球俱樂部(以下簡稱魯能)送至巴西培養的第一批小球員之一。2014年5月,魯能與巴西聖保羅州DB俱樂部簽訂了收購合同,正式在此成立了魯能巴西體育中心。基地佔地約16萬平方米,包括7塊訓練場地。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可容納192名球員的食宿和訓練。

  魯能巴西體育中心副總經理孫為臣說,孩子們在國內一年也就踢30多場球,而按照球員成才規律,一個專業球員一般一年要保証40—60場比賽,上場時間在2000到3000分鐘。“要提高孩子們的足球水平,就必須把他們送到足球強國接受更高水平的訓練。”他說。

  在收購DB俱樂部時,魯能也收購了俱樂部原有的青少年球隊。“有了球隊,也就獲得了每個年齡段的外國球員參賽名額。在這裡培訓的中國球員可以參加巴西國內各級聯賽。實戰是球員到巴西訓練的最重要科目。”孫為臣說。

  盡快“融入”巴西,是孫為臣和他的同事們定下的目標。然而,“融入”的過程非常困難。

  到巴西后,盧永濤把自己的微信名改為“抗壓”——有太多壓力需要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語言和訓練理念帶來的壓力,自身實力與巴西小球員有差距的壓力,訓練場上很難跟巴西隊友配合的壓力,葡語課上聽不懂內容的壓力……當最初來到巴西的興奮勁頭慢慢退去后,對陌生環境的難以融入成為每個孩子都會面臨的問題。

  孫為臣說,為了幫助孩子們度過適應期,基地開始逐漸轉變思路。不再急著把中巴小球員放在一個寢室同住,也把每天的葡語課減為一周3次,“讓孩子們慢慢交朋友”。

  在培訓思路上,也不再是每個年齡段都派許多小球員來訓練,而是把精英培養和整隊培養相結合,15—18歲的主要採取精英培養,每個年齡段從國內選擇4人左右。對於13、14歲的球員,每年將整支隊伍帶到巴西訓練一個月左右,讓他們更早了解巴西,也方便巴西教練提前對小球員進行考察,等到孩子們15歲,就從中選擇有潛力的球員來巴西長期訓練。在選拔球員標准上,調整為以巴西教練的評價標准為主,“國內重球員的當前表現、身體條件,巴西更重視球員的潛力、頭腦和場上創造力”。

  “不再盲目送來很多孩子,而是選擇那些真正有潛力的孩子。”孫為臣說,在巴西的訓練過程,也是一個自然淘汰的過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海外訓練這條路的,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是更適合的。

  17歲的劉超陽在基地裡以“葡語詞匯量大”著稱,他每天都會背一會兒葡語單詞,也因此交到了一些巴西朋友。當他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新發型的照片后,收獲了25個贊,還有巴西朋友在下面留言“可愛”。

  下午的一場比賽訓練間隙,盧永濤和他在隊中最好的朋友——巴西男孩安德森坐在一起,遠遠看去,兩人說著笑著,你拍拍我、我推推你。但一年前,還很難想象他會這樣。

  “如果打分,剛來的盧是4分,他總希望大家都按他的想法踢。”安德森說,“現在我給他打10分,因為我認為他已經真正融入我們的球隊。”

  “一個足球運動員到海外培訓,必須經歷‘融入’這一關,這個適應過程通常要一至兩年。”曾任魯能巴西體育中心教練的盧卡斯·安德拉德說,“但是,這是成為優秀運動員的第一步。”

  球技與素養並重

  萬達·馬競足球隊如今在西班牙足球圈已經小有名氣。即便對手是西班牙大區甲級聯賽的職業球隊,這群孩子們也能有近一半的勝率。

  中國萬達集團與西班牙馬德裡競技俱樂部合辦的“中國足球希望之星”項目至今已有4期學員,年齡在12歲至17歲。16歲的李天昊是萬達項目第二批學員的隊長,從10歲開始踢球的他起步並不算早,但如今已是2000年同年齡段萬達·馬競隊的核心球員之一。李天昊與馬競內部青訓隊伍的西班牙球員同吃同住,已經十分適應在國外的訓練與生活,性格熱情開朗。

  在西班牙踢球,李天昊感受最深的是濃厚的足球氛圍,“無論是足球的普及度和球迷的關注度,還是比賽中的氛圍,都更能激發我對足球的熱愛,加深我對足球的理解,在賽場上更願意去合作、去拼搏。”李天昊說。

  今年4月,馬競俱樂部青訓專家在國內選拔出30名小球員,作為萬達項目第五期學員赴西班牙留學。萬達青訓項目主教練安東尼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學員們的生活很充實,上午進行足球訓練,下午是文化課程,平均每周安排一場友誼賽。每日三餐均由專業營養師負責搭配,並按職業運動員的標准嚴格要求他們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我們根據中國球員的特點制定並調整訓練計劃,例如增強在體能方面的訓練,以及培養團隊意識與默契。”

  “團隊意識”也是小球員們向記者提到最多的詞。“許多孩子以前對足球的理解不夠,賽場上隻注重個人表演。因此,我們在培訓過程中,要求他們射門前一定要完成7次傳遞,不斷灌輸、滲透團隊理念——再出色的球員也隻有在團隊中才能發揮價值。”安東尼奧說。

  安東尼奧此前是馬競青訓精英梯隊主教練,第一次執教中國足球少年,他花了很多心思。他說:“西班牙球員一般15歲左右在體能、球技、戰術、心理等各方面已較成熟,而中國球員起步較晚,因此訓練要加快速度、加大強度。”

  大多數中國小球員都是第一次離開家長。“這個獨立過程,對球員培養至關重要。”馬競俱樂部足球學院院長埃米利奧·古迭雷斯對本報記者表示,“除球技之外,我相信他們更多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與同齡人分享生活,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萬達在西班牙青訓項目負責人韓磊對本報記者表示,青訓項目發展至今,已積累了不少經驗,無論對學員生活的管理還是訓練方式都較以前更完善,“球越踢越好是一方面,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其個人素養的提高,比如自律及合作”。

  充分挖掘人才潛力

  德國“造就天才”青少年足球俱樂部,在這裡進行日常訓練的青少年有65名。俱樂部教練奧利弗·米諾夫對本報記者表示,這些孩子年紀不同,家庭和文化背景各異。“他們因足球凝聚到一起,一上球場,這些差別都不復存在。”

  “造就天才”青少年足球俱樂部在2015年8月曾迎來張家港鳳凰小學的貝貝足球隊。13名學生和3名教練利用暑期來柏林接受9天短期足球訓練。時間雖短,但收獲頗豐。在談到那次培訓時,米諾夫對本報記者表示,帶領中國學員訓練是一項有趣而且充滿能量的任務。第一堂課往往都要測試學生已有的足球技巧,中國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內斂和害羞,動作方面也有較大不確定性。但隨著培訓深入,很快就會發現,這些中國小球員有很好的紀律性和拼搏動力。“因此我們為這些孩子專門制定了訓練課程,教他們如何將基礎技巧有效運用到比賽實戰中。”之后的9天,孩子們在技術和戰術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關於中德青少年足球訓練的區別,米諾夫表示,與中國孩子大多數隻在校隊踢球不同,德國青少年幾乎每周都會有各類足球錦標賽,因此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自2002年賽季以來,德國足球協會大力推動青訓建設,全國建立起360個訓練基地,有1300多名具有資質的青訓教練投身其中,而按年齡劃分的各類培訓項目,都由德國足球協會統一規劃。“在我看來,中國目前大力推廣的青少年足球事業,是一項具有前景的‘投資’。”米諾夫表示,中國人口眾多,人才也多,這十分有利於建立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的青訓體系。

  德國萊比錫商學院足球經濟學專家亨寧·齊爾希告訴本報記者,德國足球甲級聯賽和德國國家隊的人才培養,都從青少年體育教育中得到不少益處。成熟的青訓體系能夠發掘有才華的足球運動員,並將他們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對一支德甲隊伍而言,要想吸引球迷關注,培養出能夠加入國家隊的隊員十分關鍵。2001年德國足球協會決定,德甲、德乙各俱樂部從2002年開始,必須擁有自己的青訓中心。足協嚴格規定,不設青訓中心、不積極開展青訓活動的俱樂部,將失去比賽資格。如今,青訓體系的收益已在德甲聯賽和德國國家隊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齊爾希表示:“足球競技好比下棋。首先是策略,競技和技術隨后跟上。”在齊爾希看來,中德青訓合作不僅可以交流運動技法,更重要的是實地學習競技策略,而德國乃至歐洲有很多這方面的優秀教練。“多特蒙德、拜仁慕尼黑等優秀的德甲球隊越來越關注中國市場,這其中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間,尤其可以讓這些球隊分享在青訓方面的獨到經驗”。

  打造個體成功樣本

  5月28日,中國青年球員張玉寧圓滿結束了在海外的第一個賽季。在荷蘭最古老城市奈梅亨進行的荷蘭U19(19歲)聯賽決賽中,張玉寧所屬的維特斯隊戰勝奈梅亨隊奪冠,這也是維特斯首次在該賽事中稱雄。

  去年7月,來自浙江的18歲小將張玉寧正式加盟荷甲勁旅維特斯足球俱樂部隊,成為登陸歐洲聯賽最年輕的中國球員。不到一年間,已有很多閃光的日子令張玉寧刻骨銘心。

  身高1.85米、體型健碩的張玉寧,說話卻有些腼腆:“2月14日情人節,我在荷甲賽場首秀﹔3月8日婦女節,攻入第一個進球﹔5月8日母親節,第一次首發、打滿全場,攻入第二個進球,真是獻給母親的最好禮物……”

  張玉寧的留洋之路並不像看上去那麼順風順水。“其實剛來時有段時間特別苦惱,覺得自己體能跟隊友差距較大。”張玉寧說,似乎怎麼練也趕不上別人。“真的很灰心,但冷靜下來就覺得必須面對現實,隻有盡量縮小差距並發揮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長,揚長補短,才是唯一出路”。

  張玉寧覺得,與國內相比,到荷蘭后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裡的訓練氛圍、晉級壓力可以最大程度激發球員的進取心和求勝欲。

  在維特斯,張玉寧的教練包括前AC米蘭射手、丹麥國腳托馬森。“有這樣的教練和高水平隊友,怎會不進步?”在國內踢邊鋒的張玉寧,來到維特斯后在教練的建議下改踢中鋒,“教練挖掘了我的潛力,近一年的訓練比賽成績也堅定了我的信心。”

  “歐洲球員都會竭盡全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中國球員相對含蓄,不願鋒芒畢露。”張玉寧覺得,不同的足球文化也給他帶來沖擊和改變,“既然在歐洲踢球,就得有歐洲球員的氣質。”張玉寧來荷蘭后,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極酷的發型,算是勇於張揚個性的一個體現。

  現在,每天訓練之后,他會學習荷蘭語,晚上在家觀看歐洲各國足球聯賽的轉播或錄像。“每場不漏,既是學習,也是享受。”他也學會了做飯:“晚餐基本自己動手,最拿手的是做意大利面。”

  被張玉寧稱為“李叔”的李春,已在荷蘭生活工作了幾十年,近年來專注於中國青少年球員的培訓項目。他經常到俱樂部看望張玉寧,並給予他生活和訓練方面的關心和建議。在他看來,張玉寧的成長之路不一定能被普遍復制,但至少有3個經驗值得想赴海外提高的青少年球員們借鑒。

  首先要提升眼力,找到一個適合的發展平台。“加盟維特斯是張玉寧和他父親一起考察了多家歐洲俱樂部后作出的明智選擇。在歐洲,荷甲水平不是最高,但很有特色,維特斯俱樂部在荷甲不是最強,但屬上游。在這個平台上,張玉寧可以得到較大施展空間。”李春認為。

  第二要錘煉適應力,善於學習交流,能夠快速熟悉、適應新的環境。“除了生活自理能力外,語言能力、交往能力也很重要。張玉寧很快融入到隊伍中,與各方的良好關系也是他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李春說,“目前一些在海外訓練的小球員缺少基本的語言和表達能力,有的連隊伍何時放假的信息都聽不懂、看不明,很讓人擔心。”

  第三要保持定力,順境時不張狂,逆境時不氣餒,能夠抵御誘惑、心無旁騖。張玉寧目前已身價倍增,國內很多俱樂部邀請他回國參加聯賽,薪酬極為誘人。張玉寧不為眼前利益所動,堅持在先進的足球環境中成長提高。

  的確,萬丈雄心是一切行動的源頭。 “你的職業夢想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張玉寧的回答十分堅定,“我的目標是參加歐冠聯賽並能進球,為中國球員創造歷史。當然,還有參加世界杯!”

  (本報記者侯露露、王迪、馮雪珺、許立群)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8日 22 版)

 

(責編:劉軍濤)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