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用腳手架搭建的過街天橋,連接著裡約奧體中心、媒體中心和運動員村。 |
在印象裡,“腳手架”一般隻會出現在工地上,來了裡約才發現,這個東西竟然是個“百搭神器”。
從位於巴哈區的3號媒體村乘班車,一路上經過好幾座過街天橋,全部是“腳手架”的杰作。運動員村附近的一座天橋,長度超過千米,密密麻麻的鋼筋架子上鋪著木板,外側蒙著鋼絲網。遠遠望去,真有點“后現代主義”的味道。
奧運場館內,臨時搭建的看台也勁吹“腳手架”風。乒乓球館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內,所有人進入賽場時,都好像在穿越一片“鋼筋森林”。難怪有記者戲稱,來裡約可以組織一次“腳手架探險之旅”了。
主媒體中心的志願者維耶拉說,大賽用“腳手架”搭建簡易建筑,從兩年前的巴西世界杯就出現了,“你問結實嗎?反正我覺得不會塌。”而盡可能使用臨時設施,也是裡約追隨倫敦奧運會的步伐,不大興土木、減少浪費的思路。
也有人嘀咕,就算是臨時設施,在大型賽會期間起碼也得象征性地裝飾一下,哪怕挂個條幅或刷個油漆。但巴西人顯然不在意“面子工程”,反正早晚要拆除,何必多此一舉呢?這樣做的好處是,裡約奧組委又成功地節省了一筆資金﹔當然,這麼一來,奧運區域似乎有點“大工地”的即視感。
不過,對於隨遇而安的巴西人來說,這些 “腳手架”並不礙眼,反而成了奧運區域的一大醒目元素。而經過最初的錯愕之后,各國記者也漸漸習慣了“腳手架”的存在,走在天橋上也不再提心吊膽,變得健步如飛。如此看來,裡約無心插柳的“腳手架”反而成了賣點呢。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