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李姿閱 沈亦伶 |
掃描二維碼 |
這是中國隊游泳教練張鴻鵠見証的第七屆殘奧會。當地時間9月10日晚,站在裡約殘奧會的泳池邊,看著弟子奮力擊水、登上領獎台,看到3天比賽過去中國游泳隊已收獲11枚金牌,張鴻鵠滿是感慨:“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我們就拿了一塊游泳金牌,整個代表團隻有27人。現在,光我們游泳隊就有七八十人。和十幾二十年前相比,我們殘疾人體育的發展、體育對殘疾人康復的幫助,已不可同日而語。”
張鴻鵠的感受,濃縮了中國殘疾人體育發展進步的歷程。從1984年盲人選手平亞麗為中國奪得第一枚殘奧會金牌,到2004年雅典殘奧會中國代表團首登金牌榜第一名並兩次蟬聯,在國際賽場上,我國殘疾人體育從弱到強,依托的是社會文明進步和綜合國力增強的堅實底蘊。殘疾人選手震撼人心的表現和永不放棄的精神,不但鼓舞著整個殘疾人群體積極克服困難、勇敢面對生活,更在促進殘健融合方面有力提升著全社會的關注度。賽場上的他們,為所有人的心田注入清流,為生活帶來自信自強的正能量。
殘奧選手不僅為祖國爭光,也為自己的人生添彩
因為失去了一條半胳膊,當許慶登上領獎台時,隻能用肩膀和下巴夾著為他頒發的吉祥物。但右肩后方一個小小的鯊魚文身又仿佛提醒人們,一旦躍入水中,他將爆發不可低估的能力。
當地時間10日,許慶在泳池中獲得了他的第十枚殘奧金牌,堪稱殘奧會上的“菲爾普斯”。這位24歲的小伙子已經參加了4屆殘奧會,從昔日年紀最小的殘奧選手成長為“多金王”,“這感覺棒極了,希望我能鼓舞更多運動員”。身體的殘缺沒能銷蝕許慶追求卓越的勇氣。在泳池中,他收獲的不僅是金牌,更是面對生活磨難的強大自信。站在殘奧會的最高領獎台上,他不僅為祖國爭了光,也為自己的人生添了彩。
殘奧會首場亮相,中國盲人足球隊以1︰0擊敗西班牙隊。這些蒙著眼罩的運動員在場上全力拼搶、奔跑,讓人感受到的不僅是強大的運動能力,更是不屈的生命力量。教練鄒宏謀說,這些孩子最初接觸足球時,有些連家門都不怎麼出,更別提在場上奔跑。正是日復一日的訓練漸漸培養出他們邁開雙腿的勇氣、爭取勝利的意識和敢於拼搏的斗志。
其實,單以運動成績而論,一流殘疾人運動員的能力早已超出平常人。百米賽場,盲人女運動員可以跑進12秒,大致相當於省運會比賽成績﹔乒乓球教練林秀炳說,最出色的殘疾人選手可以和專業隊乙級隊球員揮拍過招﹔缺少腰腹力量的支撐,基本依靠雙膀之力的舉重選手臥推強度更是驚人。
身體殘缺不代表心靈灰暗,更不意味著希望破滅
裡約巴哈區奧林匹克公園裡,殘疾人運動體驗區格外熱鬧。
在這裡,觀眾可以蒙上眼罩,用手腕上的引導環和朋友連在一起向前奔跑,還可以坐在輪椅上投籃、坐在地上打排球,感受殘疾人參與體育的滋味。
即便與朋友手腕相連,剛開始的奔跑也是小心翼翼﹔而輪椅籃球和坐式排球,由於改變了發力方式,更讓人有些找不到感覺。一位剛摘下眼罩的小伙子搖著頭說:“這的確很難,很難想象那些運動員怎麼會跑得那麼快。”
站在平常人的視角,殘疾人從事體育有著特殊的困難,一如他們參與社會生活受身體所限,難免產生畏懼和怯場的心態。而站在體育的視角,你會發現,殘疾人獲得了一個平等的機會,去認識自己、塑造自己。
而觀看殘奧會,觀看殘疾人體育運動員的表現,不僅是欣賞運動技巧,驚嘆於體育所激發的人類潛能,更令人們生發出對生命的敬佩和啟迪。
身體的殘缺不代表心靈的灰暗,更不意味著希望的破滅。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和障礙,殘奧會就像一堂精彩的人生大課,處處回響,思索不盡。
體育點燃殘疾人生命之火,為家庭照亮希望之光
我國現有8500萬殘疾人,涉及兩億多家庭人口。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可以幫助殘疾人點燃生命之火,也為一個個家庭照亮希望之光。
2007年,張鴻鵠在雲南昆明創辦了國內首家殘疾人游泳俱樂部,取名“雲之南”。如今,中國殘奧游泳隊中,有1/3的隊員在“雲之南”訓練。多年來,張鴻鵠和同伴們為這份事業付出了無數心力,也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成就和精彩。
“你注意到沒有,殘疾人運動員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都很愛笑。”張鴻鵠說。
“他們最大的變化不是身體,而是心靈。”張鴻鵠感觸尤深,“以前他們不願意見人,更別說在泳池旁脫衣服了。”幾乎每一個來俱樂部的孩子,都經歷了從內向、封閉到開朗、自信的過程。
而這種改變,影響的不僅是孩子本身,還有他們的家長。“說實話,很多家長開始也不願意讓孩子面對社會。所以俱樂部要培養的不僅是運動技能,同樣重視他們綜合素質和生活能力的提高。”
從資金保障到機制轉換,這些年,張鴻鵠深深感受到殘疾人體育的進步和人們意識的改變:“這是一份陽光事業,政府加強扶持、社會更多關注,俱樂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相信明天會更好。”
(本報裡約熱內盧9月1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2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