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勝法寶是“做好每一天”(讀懂中國女排·隊)

本報記者  鄭  軼  李長雲

2016年09月24日03: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制圖:李姿閱

  對19歲的龔翔宇而言,過去的9個月簡直像做夢一樣。從1月第一次入選國家隊,到6月世界女排大獎賽首度擔綱主力,再到8月登上裡約奧運會最高領獎台,這個綽號“小宇宙”的姑娘完成了驚人的“三級跳”。9月20日,在女排亞洲杯決賽中,代表國家二隊出戰的龔翔宇拿下全場最高的21分,又挂上了一枚亮閃閃的金牌。

  這樣不可思議的經歷,正是這一屆中國女排的縮影。郎平2013年剛上任不久,帶隊拿到亞錦賽歷史最差的第四名,那時她定下了一系列目標:2014年進入世界第一集團,2015年重奪亞洲冠軍、世界杯爭取獎牌,2016年力爭奧運突破……而今回望,中國女排將所有“不可能”變成了現實。

  裡約奧運會奪冠后,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輸了1場的美國隊拿了銅牌,輸了2場的塞爾維亞隊拿了銀牌,輸了3場的中國隊獲得金牌。郎平也曾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冠軍,是一不小心得的。”一次奇跡或許是偶然,但中國女排3年多來不斷突破,這背后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力量?

  “大國家隊”增強實力

  控防傷病“多人打球”

  9月5日晚上9點半,女排姑娘們來到會議室,郎平像往常一樣提前等著大家了。這是裡約奧運周期中國女排的最后一次隊會,在國家隊效力了11年的徐雲麗說,她們幾個老隊員都把所有東西打了包,“也許結局太美好,所以分別時並沒有太傷感。”

  徐雲麗征戰過兩屆奧運會,那時的女排“一套陣容打天下”,她大多數時候隻能坐在替補席上。但在裡約,已經29歲的她幾乎場場上陣。這種變化來自郎平的“大國家隊”戰略:隻有首發和非首發之分,大面積輪換主力,使得主力在場與替補上陣的差距難再出現。

  依靠六七個主力隊員長期配合達到高度黏合的默契,一直被視為從“五連冠”時期積累的成功經驗。但在海外執教過的郎平明白,世界排球的發展趨勢對體能、速度和力量要求更高,隻有“多人打球”才能使隊伍良性循環,“對付不同對手,採用不同的陣容套路,臨場指揮也多了隨機應變的本錢。”

  這一做法,給中國排壇帶來顛覆性的沖擊,而效果也顯而易見。二線隊員和年輕人通過國家隊集訓飛快成長,老將和傷員也有了更充足的恢復時間。雙膝有傷的魏秋月重回國家隊的前幾個月,一直跟著康復師進行肌肉鍛煉,直到傷病情況通過評估才參加全隊訓練,進而有節制地參加國際比賽。

  郎平當運動員時,“三從一大”“魔鬼訓練”是主流,后來她在美國學體育管理,越發意識到科學訓練、保護隊員才是“生命線”。這一屆國家隊,隊員們已經很少做高強度負重深蹲的體能練習,個人訂制的訓練方式首次出現。像朱婷入隊前兩年都沒有進行太多力量訓練,而是先增加肌肉。有效控制疲勞和傷病,讓中國隊在大賽有了更充裕的人員選擇。

  征戰裡約奧運的這支女排,平均年齡隻有24歲,3/4的隊員首次參加奧運會。當初隊伍“大換血”后一度狀態起伏,但郎平記得袁偉民曾說:“既然起用新人,花點學費也值得。”確定奧運名單時,棄用老隊長曾春蕾、主力二傳沈靜思曾引發爭議,但龔翔宇、丁霞等新秀的表現,驗証著女排新老交替的成功。

  專業規劃彌補短板

  打磨細節挖掘潛力

  郎平說過一句“名言”:單靠精神是不能贏球的,想拼你得有東西,要靠過硬的技術。打磨技術的環節最單調,卻是建起萬丈高樓的基石。

  剛接過帥印時,郎平給女排的“診斷書”是:基本功比較差、技術粗糙、打法沒有套路。從組隊開始,彌補技術短板成了必修課。郎平每年在國家隊練什麼都有規劃:2014年練一傳和防守,2015年練攔網,2016年練發球。日常訓練設置成不同的小單元,按場上位置分組攻關。“技術不足解決了,就是我們的潛力。”郎平這樣鼓勵著隊員。

  2004年“黃金一代”退役后,中國女排曾被詬病盲目追求高度。但身材高大化和技術男子化,確實是世界排壇的發展潮流。“郎家軍”的平均身高超過以往,但並沒有丟掉“靈活多變”的看家法寶,其中秘訣就是各個位置職能的革新性規劃,比如主攻要有接6輪一傳和后排防守的能力、接應要有打調整強攻的能力等。

  賽場內外,郎平摳細節是出了名的。隊員們說,郎指導經常提前去勘驗訓練場館的地膠是否存在隱患,訓練時很多細微的動作她都要親自糾正,一堂5小時的訓練課坐不到20分鐘。一位記者看過郎平的資料夾,上面是她一筆筆畫出的對手進攻路線圖。而中國女排的成功,正是依托於專業規劃與細節為王的合力。

  裡約奧運會時,郎平曾坦言:“除了朱婷一個最強點外,中國隊沒有哪個位置是絕對強的。”而最終,手裡12張牌打出了最好的效果,郎平在淘汰賽的幾次神奇換人和臨場指揮成了“勝負手”。“超級替補”屢屢奏效,源自幾年來一點一滴的積累與磨練。每次備戰集訓,郎平第一個研究的對手總是巴西隊,正是足夠的心理與技術儲備,才能在淘汰賽實現逆轉。

  強手之間很多時候比拼的是“心理戰”。裡約奧運會1/4決賽對陣巴西隊第一局失利時,郎平耐心地安撫大家,“不著急,咱一分一分拿”﹔張常寧在決賽“冠軍點”被派上場發球,郎平告訴她:“你放鬆,果斷發,隨便發。”主帥的淡定與信任,決定著一支隊伍的士氣和韌勁,掃除“心魔”讓中國女排勇往直前。

  團隊建設突破傳統

  開放視野撬動變革

  女排從裡約凱旋后,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除了聽不夠的奧運奪冠故事,人們更關心一個“敏感話題”:下一屆奧運會,郎平還能執教嗎?

  在中國排壇,郎平是一個無法復制的符號。她的資歷、威信甚至偶像效應,無人能出其右。上任伊始,國家體育總局排管中心就給予她選材用人的絕對話語權、自主搭建教練團隊等承諾,並全力提供人財物支持,這幾乎是國內其他教練難以企及的。

  郎平沒有辜負這份信任,給國家隊留下的不只是人才財富,更是一系列觀念和工作機制的創新。比如,與“大國家隊”相對應的復合型保障團隊,從歐美請來體能師、康復師,設置數據統計和視頻分析人員,基本與國際接軌。裡約奧運會時,女排的教練和保障人員共13人,與運動員配比超過1︰1,這在以往的國家隊很難想象。

  對資源的調動與整合、國際化的視野,奠定了這一屆女排的高起點。而郎平打開的這扇窗,讓人看到傳統模式的改革方向。這幾年,中國女排從各省市抽調的助理教練多達十幾位,對教練員人才的挖掘,讓最新訓練理念得以向基層傳導。隊員們說,“國家隊體能師的訓練計劃細致到每周做什麼,還配著視頻,回去打聯賽也能照著練。”

  當今世界排壇處於群雄並起的時代。盡管中國女排已重回世界排名第一,但與美國、巴西等強隊相比,實力仍在伯仲之間。裡約奧運周期,郎平主動求變的同時,也敢於舍棄一些國際比賽的成績,最終3年邁上了3個大台階。就像郎平當初希望的,“重要的是,把中國女排帶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其實勝利沒什麼秘訣,就是做好每一天。每個人竭盡全力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至於結果是什麼?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郎平的感悟,亦是中國女排重新崛起的密碼。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24日 07 版)

(責編:王政淇、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