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觀念為項目發展帶來新活力

冰雪運動裝上了風火輪

本報記者  季  芳

2016年10月25日03:5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雖然本年度的冰雪季還沒有到來,但日前結束的2016年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以下簡稱“冬博會”)卻讓冬季項目在國內提前升溫。作為國內首個專業的冰雪展會,冬博會不僅為促進冬季運動的發展搭台,同時,它也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在2022年冬奧會的熱潮之下,國內冰雪產業的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賺足人氣

  在人民體育展區,採用VR(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滑雪體驗的活動總是能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體驗者隻需站上類似雪板或雪地摩托的體驗設備,戴上眼鏡般外形的VR頭戴式顯示器,便能“馳騁”在虛擬的雪道上,感受滑雪的樂趣。

  在冬博會展會現場,這樣的VR體驗區為數不少,許多體驗者隨著場景的變換搖擺著身體,玩得非常投入。

  科技的介入,讓人們原本印象中顯得寒冷、厚重的冬季項目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不僅如此,像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一些難度較大、對技術和體能要求較高的小眾項目,此次被嫁接到VR技術中,也讓更多人有了了解和體驗的機會。

  技術創新,是此次冬博會呈現出的一大亮點,也為冬季運動賺足了人氣。雖然兩者的融合大多還處於初級階段,產業鏈條尚需健全,但是在未來,冰雪與科技可能碰撞出的“火花”卻令人期待。

  展會上,除了VR技術與滑雪體驗的結合吸引眼球外,仿真冰場的出現也備受關注。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滑冰場通常存在高能耗、高成本的經營瓶頸,仿真冰場採用高科技生態納米材料,表面不需要噴水澆冰,不僅降低了能源消耗,也突破了季節和地域的局限。冰雪運動推廣中存在的場地不足問題,或許因此有了新的破解思路。

  不過,在仿真冰場上的滑行體驗與在真冰上是否相同?今年,清華大學率先“試水”。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表示,學校目前的仿真冰場隻有300平方米,還在試用期,不過可以基本滿足普及層面的滑冰需求。“仿真冰場的日常維護費用比真正的冰場低很多,比較適合在校園裡使用。如果同學的需求大,學校也會考慮適當擴大滑冰場的面積。”

  賽事創新助力推廣

  在排滿雪板雪橇和雪杖的展區內,一條色彩鮮亮的龍舟格外吸引眼球。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條龍舟的底部裝有冰刀,船槳也經過改良,在底端裝上了“金屬刺”,原本在水面上劃行的龍舟就這樣被搬到了冰面上,成了冰上龍舟運動,一項新賽事也由此產生。

  將龍舟文化與冰雪運動相結合,是這項運動的發明者羅忠義的心願。致力於龍舟推廣的他出生在東北,對冰雪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冰上龍舟的創意便由此而生。在攻克了技術上的難關后,他帶著他的冰上龍舟運動曾遠赴加拿大、俄羅斯、瑞士等國,在國內外收獲了一大批擁躉。

  “年輕人是冰雪運動的未來,冰上龍舟運動除了能讓他們體驗到速度之外,還強調團隊合作,增加了趣味性和參與性,現在看來,很受年輕人喜歡。”羅忠義說。

  近兩年,冰雪運動的熱潮帶動了一批原創冰雪賽事的悄然興起。冰上龍舟、雪地“馬拉鬆”、雪地足球等許多特色鮮明的群眾性冰雪賽事,在冰雪之上附加了更多創意,不僅降低了參與門檻,也為冰雪運動的開展注入了活力。

  不過,推廣冰雪運動單有賽事遠遠不夠,場地矛盾需要解決、協會的服務意識和水平需要加強、冰雪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完善……未來還有一個個難題需要攻克。

  “未來的冰雪市場潛力巨大,年輕人會成為主要的消費群體。但是目前冰雪運動進校園的過程依然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缺少師資和場地等。”聚動力(北京)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戰略官王偉說,他曾經到一所有3000多名學生的學校調研,結果發現沒有一個懂冰雪運動的老師。“這在推廣冰雪運動的過程中會是一個痛點。另外,如果培訓教師,具體按照什麼標准,由誰去培訓,一系列新問題又將出現。”

  思路創新拓展空間

  作為2022年冬奧會賽區之一,北京延慶的“冬奧效應”在申冬奧成功后已經顯現。最近一個雪季,到延慶滑雪的人數比前一個雪季增長了30%,延慶區副區長張遠表示,延慶將以休閑度假為重點規劃方向,多領域靈活發展冰雪產業,打造集旅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冰雪之城”。

  將冬季運動與旅游相結合,嵌入城市發展的規劃中,思路上的創新,其實反映出一種必然趨勢。

  以瑞士為例,上世紀70年代,滑雪運動只是一項消遣娛樂項目,到了上世紀90年代,它成為人們自我展示的方式,成為一種社交形式。到了2010年前后,冬季到瑞士滑雪成為人們度假的另一種選擇。“滑雪行業的價值這些年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瑞士萊克斯雪場董事長兼執行總裁瑞托·甘德說。

  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義認為, 未來滑雪場會逐漸成為旅游目的地,“隨著滑雪項目的普及,體育產業可以通過旅游來轉化產業價值”。他表示,從體育產業來說,旅游可以作為其商業模式之一,將體育的吃住行游購娛模式開發出來,從旅游的角度來看,可以加入體育的內容,增加客流和消費。

  不過,要真正實現“冰雪+旅游”的發展模式,還有很多關節需要打通。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冰雪研究中心主任林顯鵬認為,冰雪市場的概念應向冰雪期之外延伸,從雪季管理到四季管理轉換。“冰雪產業只是戶外運動產業的一個版塊,要想把冰雪產業做好,就要把戶外運動產業做強做大。外國的一些冰雪產業小鎮,如瑞士的達沃斯,冬季有冰雪,夏季有高爾夫、水上運動、山地自行車、戶外露營等,甚至還有演藝、會展相結合。”他表示,以山地戶外運動為核心,以多產業融合為支點,才能真正促進冰雪旅游的發展。

  瑞士旅游局局長施密德認為,想打好“冰雪旅游”這張牌,提升服務品質、保障用戶體驗至關重要。“為了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務,瑞士境內實現了火車、船、公交等交通設施的一票通,方便愛好者到達滑雪度假村。”他說,“不僅如此,我們還會提供高端的定制化服務。比如,游客在機場托運了雪具后,可以直接到預訂的滑雪場去領取。他們完全不需要背著沉重的雪具在城市裡穿梭。”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5日 23 版)

(責編:袁勃、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