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籃球

“球鞋門”背后,我們的聯賽產品何時“轉型升級”?

2016年11月03日10:46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杭州11月3日體育專電(記者 吳帥帥)2日CBA聯賽廣東隊對深圳隊的比賽中,易建聯用了一種頗具儀式感的方式“謝絕”了籃協提供的球鞋。雖然賽后阿聯表示,換鞋是考慮到有挑錯了鞋導致跟腱發炎的前車之鑒,怕影響身體健康。但爭議了多年的“選鞋權”如今爆發,此中原委早已不僅僅是一雙鞋合不合腳的問題。

  其實賽前關於易建聯究竟會穿什麼鞋上場早已成為熱議話題。因為此前籃協已對未穿聯賽贊助商球鞋的周琦、王哲林給予通報批評,如若再犯將處以停賽。應該說籃協維護贊助商利益的態度是堅決的,但球員無聲的抗議同樣有力。球鞋背后是各方利益暫時的抵牾。

  我們不能過度指責贊助商統一球鞋的要求,畢竟真金白銀的天價贊助下,籃協、球隊和每一個隊員都是受益者,而且白紙黑字的合同條款必須得到執行。

  但是參照一些成熟的體育聯賽,球鞋作為一種強功能性的裝備,一般沒有統一要求。在足球五大聯賽和NBA中都是如此,球員可以自主選擇品牌。往往腳上的合同是自己的,身上的合同是俱樂部和聯賽的。因此籃協當初選擇售賣球員的“選鞋權”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也是眾多現場球迷支持易建聯“換鞋”的理由之一。

  不過,據此遷就球員顯然也是說不過去的。易建聯等球員如此“任性”恐怕和籃協多年“特事特辦”的經驗有關。多年以來,外援不受統一球鞋合同的約束,國內大牌球員通過申請也可以享受這樣的“特權”,賽場上用膠帶遮擋logo成為一種滑稽的“權宜之計”。此前的特例本身就讓這次“整頓法紀”的效力大打折扣。

  除了一刀切的合同,特例頻現的管理方式,“球鞋門”在深層恐怕還折射出了籃協在聯賽商業開發上的尷尬角色。

  首先是角色定位,長期以來協會都是管理者和服務者一肩挑。贊助商和球員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球員更是一個沒有機會發聲的群體,這就導致了像籃協為球員“選鞋”卻兩邊不討好的局面。

  在矛盾早已顯現、合同無法更改的現狀下,基於平等溝通,是否能出現三方都能接受的“贖買”方案或者類似補充條款?一方面有能力的球員可選擇自己喜愛的品牌,另一方面作為對贊助商的補償。

  其次,商業開發上,成熟的商業聯賽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平台,球迷走進球場享受的是產品和服務。賽場上尷尬的丟鞋事件其實是砸了CBA的招牌。“球鞋門”中贊助商和球員可以隻糾結於如何把現有的蛋糕切好,但籃協和CBA公司卻需要有協調各方利益把蛋糕做大的意識。

  針對“球鞋門”,眾多網友發出的評論是,說好的職業聯賽呢?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諷刺,恰恰反映出了我們的職業聯賽作為一種產品糟糕的用戶體驗現狀。

  球員的職業素養需要規則引導、贊助商的贊助需要和職業聯賽的產品開發匹配。如果有一天,各方能認清CBA是他們共同經營的產品,而不是“誰沾了誰的光”、“誰動了誰的奶酪”這樣簡單的利益分割,那才是我們聯賽產品升級的保障。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